1705743180
1705743181
言论自由得以在美国实现源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长期众口难调的文化氛围又使美国人达成了“中性原则”的共识,即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和他是好人坏人没有关系,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理还是谬论也毫不相干。
1705743182
1705743183
于是,一种默契建立了起来:自由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的自由。
1705743184
1705743185
这种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在古代中国几不可见。其实,稳若磐石的体制或许对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意义重大,但并非不二选择。
1705743186
1705743187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体现在象形的汉字里,西方文明的逻辑性体现在排列组合的字母中。几千年来,文化的可能性被咂摸透了,却仍未推导出有实质进步的制度。容闳敏锐地看到,再拖下去不过是将今天的问题留给子孙,多几代人受罪而已。变,已成定局,无可阻逆。
1705743188
1705743189
这场讨论在袁世凯幼小的心中投射下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蝴蝶已轻轻振动了它的翅膀。
1705743190
1705743191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是搞不砸的
1705743192
1705743193
赴任南京后,袁保庆发现,袁世凯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帮他处理起公务来倒是得心应手。
1705743194
1705743195
在扬州拜会退休的前云贵总督张亮基时,袁世凯的机敏深受其喜爱。
1705743196
1705743197
张亮基做了一个后来让他悔恨不已的决定:留下袁世凯,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1705743198
1705743199
袁保庆同意了。
1705743200
1705743201
张亮基聘请的名师叫王伯恭。于是,在王老师悠久的教学生涯里,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霸气外露。
1705743202
1705743203
本来,王伯恭布置的课后作业题目很和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知第二天收作业时,映入眼帘的却是杀气腾腾的文字:
1705743204
1705743205
东西二洋,欧亚二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五四先声?)。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无赦。
1705743206
1705743207
王伯恭震惊了,登时许劭附体,针对袁世凯发表了一通清朝版月旦评:
1705743208
1705743209
不以杀伐定国,就以杀伐乱世。
1705743210
1705743211
袁世凯见王伯恭对他有了成见,愈发不想读书,找到张家一个亲戚,和他打赌比食量,输者给钱。
1705743212
1705743213
袁世凯一口气吃了十个馒头、二十个鸡蛋。对方认输,但不愿付钱。大头不依,硬逼他吃了等量的食物,结果导致其大病一场。
1705743214
1705743215
袁世凯还觉得不过瘾,索性唆使张亮基的儿子偷了家里的钱一起去嫖娼。
1705743216
1705743217
张亮基发现后,把袁世凯赶回了南京。这倒正合他意,早就待得不耐烦了。
1705743218
1705743219
秦淮河、莫愁湖,这些酸腐文人们欢天喜地期期艾艾的场所袁世凯一般都是拉帮结伙骑马闲逛的,偶有所感也不拘韵律,写些豪气四溢的打油诗:
1705743220
1705743221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1705743222
1705743223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销屯兵来。
1705743224
1705743225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1705743226
1705743227
只等羽毛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1705743228
1705743229
虽无韵味,但粗砺之中英雄之态毕露。十二岁的袁世凯未必明确人生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想当人,只想当神。
[
上一页 ]
[ :1.705743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