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43202e+09
1705743202
1705743203 本来,王伯恭布置的课后作业题目很和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知第二天收作业时,映入眼帘的却是杀气腾腾的文字:
1705743204
1705743205 东西二洋,欧亚二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五四先声?)。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无赦。
1705743206
1705743207 王伯恭震惊了,登时许劭附体,针对袁世凯发表了一通清朝版月旦评:
1705743208
1705743209 不以杀伐定国,就以杀伐乱世。
1705743210
1705743211 袁世凯见王伯恭对他有了成见,愈发不想读书,找到张家一个亲戚,和他打赌比食量,输者给钱。
1705743212
1705743213 袁世凯一口气吃了十个馒头、二十个鸡蛋。对方认输,但不愿付钱。大头不依,硬逼他吃了等量的食物,结果导致其大病一场。
1705743214
1705743215 袁世凯还觉得不过瘾,索性唆使张亮基的儿子偷了家里的钱一起去嫖娼。
1705743216
1705743217 张亮基发现后,把袁世凯赶回了南京。这倒正合他意,早就待得不耐烦了。
1705743218
1705743219 秦淮河、莫愁湖,这些酸腐文人们欢天喜地期期艾艾的场所袁世凯一般都是拉帮结伙骑马闲逛的,偶有所感也不拘韵律,写些豪气四溢的打油诗:
1705743220
1705743221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1705743222
1705743223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销屯兵来。
1705743224
1705743225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1705743226
1705743227 只等羽毛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1705743228
1705743229 虽无韵味,但粗砺之中英雄之态毕露。十二岁的袁世凯未必明确人生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想当人,只想当神。
1705743230
1705743231 1873年,袁保庆因患霍乱,在盐法道任上去世。治丧委员会中,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走到了台前——淮军名将刘铭传和吴长庆。
1705743232
1705743233 当年吴长庆他爸在安徽庐江办团练,被太平军包围,生死悬于一线。正好世交袁甲三就在邻近的淮北镇压捻军,吴长庆缒城而出,单枪匹马去求援。
1705743234
1705743235 谁料袁甲三长子袁保恒不同意分兵去救,侄子袁保庆倒是力主救援,数日议论不绝,庐江城破,吴父败死。吴长庆痛感袁保恒顾己不顾人,与之绝交。对袁保庆却感激不尽,与之结义,交情日深。
1705743236
1705743237 袁保庆死时,官居从一品提督的吴长庆早已为淮军打造了一支劲旅,名为庆军。
1705743238
1705743239 在长辈的帮衬下,十四岁的袁世凯办完丧事,同养母牛氏扶柩还乡。
1705743240
1705743241 一年后,生父袁保中的死给袁世凯带来更为沉重的打击,要不是堂叔袁保恒回乡省亲,认定世凯是可造之材,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指点,大头的童年铁定悲催了。
1705743242
1705743243 1876年(光绪二年),袁保恒升任刑部侍郎,袁世凯同三哥袁世廉一道,随堂叔入京。
1705743244
1705743245 北京。
1705743246
1705743247 袁保恒与任内阁中书(内阁大学士的属官)的弟弟袁保龄共同担负起“世”字辈的教育责任。
1705743248
1705743249 尽管师资队伍堪比乾元国学班,袁世凯花在研究兵书上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读四书五经。不仅如此,关心国家大事的他还经常写杂文讽刺时弊,显然是受了容闳的影响。
1705743250
1705743251 袁保龄给多动而勤奋的袁世凯下了“中上美材”的评语,袁保恒更是“手批嘉勉,喜其留心时事”,一直带在身边帮他上传下达。
[ 上一页 ]  [ :1.7057432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