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43752e+09
1705743752
1705743753 世事如棋岂能尽知?但求步步为营、苦心耕耘而已。
1705743754
1705743755 晚年的曾国藩半是无奈半开玩笑地对弟子郭嵩焘说,等他死后,墓碑上就刻六个字:不信书,信运气。
1705743756
1705743757 诚如斯言。
1705743758
1705743759 徐世昌认定袁世凯可交,也是看重他那股闯劲和韧性。这一点在年轻时尤为重要,曾国藩就经常劝勉家中子弟:“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此时不试为之,此后必将不肯为矣。”
1705743760
1705743761 在谈到“刚柔”问题时,徐世昌认为,太刚则折,太柔则废;至刚无刚,至柔不柔。刚柔并济是理想状态,但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有几人?
1705743762
1705743763 袁世凯则深信“至柔可以克万物”。
1705743764
1705743765 徐世昌却告诉他,曾国藩不会这么说。
1705743766
1705743767 很好理解,湖南人霸蛮。
1705743768
1705743769 曾国藩认为柔弱本身无法制胜,必须包含雄奇之力。比如你不能看到瀑布雄伟就说水的力量很大,水本身是至柔至弱的,之所以能产生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1705743770
1705743771 心念及此,徐世昌心里咯噔了一下:也许这正是二者的差别!一个强阳弱阴,阳体阴用(保清的曾国藩);一个强阴弱阳,阴体阳用(亡清的袁世凯)。
1705743772
1705743773 如果说“寓深雄于静穆之中”的曾国藩在人生的尽头栽到了天津教案上,那么,“负阴以抱阳”的袁世凯会怎样?
1705743774
1705743775 徐世昌还看不透。
1705743776
1705743777 他唯一能看透的是一个趋势:从兵为国有到兵为将有。
1705743778
1705743779 为什么《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总喜欢说“知我者,菊人兄也”?
1705743780
1705743781 因为知袁者,徐世昌也。
1705743782
1705743783 大头从怀里摸出一封信,一封永定河河道周馥(1837—1921)写给李鸿章的推荐信。被举荐人是袁世凯。
1705743784
1705743785 周馥和袁保龄曾同为李鸿章帐下幕僚,私交甚好。袁保龄见侄子在家乡花光了积蓄,又没考上举人,有心帮他一把,但自己写荐书有请托之嫌,便让周馥出面。
1705743786
1705743787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炙手可热势绝伦。这封信的分量有多重,不难想见。
1705743788
1705743789 徐世昌的看法同袁世凯如出一辙:李鸿章帐下进士如云,你要不是个举人,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可大头只是个秀才,还是买的。所以,平台虽好,齐大非偶。
1705743790
1705743791 袁世凯的想法是投奔时任浙江提督的吴长庆,叙述一番后,徐世昌然其说。
1705743792
1705743793 乱世即将到来,千言万语都浓缩在四个字中:兵为将有。
1705743794
1705743795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1705743796
1705743797 南下途中,经过上海。
1705743798
1705743799 古来成大事者必有三项过人之处: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第一条自不待言,而后面两条,大头更擅长使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收买不了的人十个里有一个就不错了,因此,武力消灭是迫不得已的下策。
1705743800
1705743801 上海滩遍地都是黄金,可袁世凯没找着钱却找到了真爱——晚清果然不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小时代。
[ 上一页 ]  [ :1.7057437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