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5276
1705745277
袁世凯请北洋调兵赴朝平乱,李鸿章顾虑到有《天津条约》在,如中方出兵,则日方也可出兵,犹豫不决。老狐狸伊藤博文通过各种渠道暗示:中国可以放心大胆地代韩戡乱,日本绝无他意。
1705745278
1705745279
袁世凯在多方刺探后,也向李鸿章打了包票。
1705745280
1705745281
于是,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1836—1900)在李鸿章的派遣下,率兵两千,开赴朝鲜。
1705745282
1705745283
事实上,接到照会的前一天,日本即以护送公使大鸟圭介返任为名,派出四百精锐随其赴朝。
1705745284
1705745285
6月10日,大鸟抵达汉城,清军也到达距汉城七十公里的牙山驻防。
1705745286
1705745287
大军压境,起义军内部分裂,全琫准同政府议和,于6月12日退出全州。见动乱趋于平息,袁世凯电告李鸿章暂缓增兵,并会晤大鸟。
1705745288
1705745289
结果就让鸟人给忽悠了。
1705745290
1705745291
大鸟说,我国政府对朝乱估计过重,才派我率兵前来。我年逾六旬,早过了惹是生非的年纪,愿和你共同约定,各自尽力,阻止两国向朝鲜增兵。
1705745292
1705745293
结果是,清廷不增兵了,日本兵倒像赶集似的蜂拥而至,到六月底已有陆军万人,军舰七艘,集结在仁川一带,向汉城挺进。
1705745294
1705745295
同时,大鸟一脸小人得志的表情,向清廷提出“共管朝鲜”的要求。还威胁说,我方决不撤军,要是清廷不同意共理朝政,日本将独力进行。
1705745296
1705745297
李鸿章交涉了一番,发现日本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转而求助列强调停。
1705745298
1705745299
身处一线的袁世凯却已看出:再怎么调,日本也不会停了。于是,他致电驻守牙山的叶志超,希望其散播将进军汉城的风声,这样自己对日交涉也有所倚恃。
1705745300
1705745301
无奈叶志超怕刺激日本人,并不响应。
1705745302
1705745303
其实,武力控制朝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非口舌所能争。袁世凯一再提醒李鸿章事态已发展到实力较量的阶段,自己坐困愁城于事无补。而且,传言大鸟准备派兵押解自己出境,果真如此则使国家蒙羞。望容回国禀商,请兵伐朝。
1705745304
1705745305
可惜,李鸿章非但不抢占军事先机,还电令大头“要坚贞,勿怯退”。
1705745306
1705745307
由于西方列强乐见中日互斗,迷信调停的结果是只等来俄使的一张空头支票,事后还发现其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并未得到沙皇的许可。
1705745308
1705745309
读史的角度是一种全知视角,经常某人这一页还很嚣张,下一页就挂了。而一旦了解了前因后果,便很难用怜悯的态度去客观评判置身于史海之中的人物,只是下意识地认为其选择很愚蠢。
1705745310
1705745311
李鸿章退让求和,一是清楚打不过,二是俄使给了他虚幻的期待,自觉能以夷制夷。
1705745312
1705745313
不可“衅自我开”也是老传统了,两次鸦片战争教训深刻,要么不打给点小钱,要么打输赔光家底。
1705745314
1705745315
正如长翅膀的不一定都是天使,喊打的也不一定都爱国——往往可能在误国。
1705745316
1705745317
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回忆,日本侵华时,抗日阵营里除了少不更事的学生和热血沸腾的军人,还有一些失意的政客和趁乱打劫的势力,喊抗日口号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倒蒋。
1705745318
1705745319
先利用外患亡了蒋介石,让大家出口气再说。
1705745320
1705745321
故陈布雷曰:“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1705745322
1705745323
当然,坐失战机,北洋毕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此而苛责李鸿章,也不客观。
1705745324
1705745325
伟人不过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游泳健将,他们创造了世界纪录,赢得了喝彩和荣誉,并因此名垂青史。
[
上一页 ]
[ :1.7057452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