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6696
1705746697
11月9日,李秉衡向朝廷奏报了海防部署,把威海作为重点。问题是威海在李鸿章的经营下已披坚执锐,这要让张黎版《辛亥革命》里的隆裕看了,估计又会说:“能不能说点子我不知道的?”
1705746698
1705746699
其实,缺乏全局观的李秉衡因“灯下黑”忽略了一个足以致命的点:荣成湾。
1705746700
1705746701
此湾在威海以东,是山东半岛伸进黄海的最东端,也是日军抢滩登陆的目标。
1705746702
1705746703
早在9月28日李鸿章就致电李秉衡,希望他重视荣成湾一带的防务,甚至问到有没有派兵驻守。可李秉衡不但毫无回应,还在北洋舰队抵达威海时闭门不见丁汝昌。
1705746704
1705746705
于是大家很想知道,李秉衡宅在府里莫非是在等幸福来敲门?
1705746706
1705746707
显然不是。
1705746708
1705746709
首先,一直声称军费不足的李秉衡居然先人后己地从藩库里拨出三十万两白银上交给户部,又在旅顺失守后第一时间写折子,要求诛杀淮系将领,并恶狠狠道:
1705746710
1705746711
使人知不死于敌,必死于法。
1705746712
1705746713
一天到晚喊打喊杀死来死去,确实继承了翁同龢的优良传统。
1705746714
1705746715
结果,1895年1月20日,当三万日军在荣成湾登陆时,发现守军只有区区三百人。这还是淮军将领戴宗骞从单薄的巩军中挤出来的一营。
1705746716
1705746717
事实上,日军早就赢得了情报战的先机。得益于海量间谍,中方的军事部署日方几乎同步更新。
1705746718
1705746719
而从作战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看,北洋海军与联合舰队或可一战;中国陆军则同日本陆军完全不属于一个时代。
1705746720
1705746721
最纠结的还是戴宗骞。
1705746722
1705746723
此人五十出头,剿捻起家,在淮军老将中暮气不重,一心想主动出击。
1705746724
1705746725
问题是巩军大部分都在守炮台,机动兵力极少。戴宗骞认为死守要塞不足取,却忽略了炮兵不擅野战的事实,不顾李鸿章的一再反对,强令出兵,结果一触即溃。
1705746726
1705746727
戴宗骞之所以如此愤激,皆因李秉衡不响应他调山东军队帮守炮台的请求。而丁汝昌虽不爽李秉衡,但主张防御的他更反对戴宗骞冒进的做法。
1705746728
1705746729
理念不合导致两人嫌隙日深,遇事多不商量,急得李鸿章发电报怒斥:
1705746730
1705746731
吾为汝等忧之,恐复蹈旅顺覆辙,只有与汝等拼老命而已!
1705746732
1705746733
由于陆上炮台都对着大海,为了防止敌军登陆后从背面包抄,炮台后方相反方向又修建了一组防御炮塔。
1705746734
1705746735
威海卫南岸的守军,总数不过一千五百人,分散在被大雪覆盖的山地、炮台和隘口,基本形同虚设。
1705746736
1705746737
《日清战记》描述了清军可悲的陆上防御:
1705746738
1705746739
突然前方有五个地雷一起爆炸,惊天动地,霎时间泥土如雨点般散落。然而,声势虽大,却因构造老旧,只扬起些许泥沙。除一个士兵手指受伤外,其他人均安然无恙。
1705746740
1705746741
为数不多的激烈抵抗还是来自海军。
1705746742
1705746743
三百多身穿红色制服的北洋海军陆战队跳下军舰,迎着被日军占领的炮台登陆作战,拼死前进。
1705746744
1705746745
却最终被炮火压制在海边。
[
上一页 ]
[ :1.7057466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