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7046
1705747047
定慧得知后忙从寺外赶回,已然阻拦不及,眼睁睁看着张扶万扬长而去。
1705747048
1705747049
不久,风声走漏,各界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要求其退还经书。愤怒的群众还自发撰写藏头诗讽刺道“老而不死是为(贼),国家将亡必有(妖)”,合起来便是“贼妖有为”。
1705747050
1705747051
陕西人民显然低估了南海圣人的心理素质,人行走江湖数十载,以至于江和湖都被污染了。此事拖到第二年开春,觉得窃书不算偷的康有为带着心爱的国宝溜出了西安。
1705747052
1705747053
要不是众人围追堵截,在潼关拦下他,国有资产就又流进私人腰包了。
1705747054
1705747055
当然,康有为不是孔乙己,能耐远不止于此。他最擅长的还是讲故事,希区柯克见了也自愧弗如。
1705747056
1705747057
康有为和梁启超召集一千二百名举人在北京松筠庵举行集会,时为条约签订后第五天。
1705747058
1705747059
现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1705747060
1705747061
康有为出示草就的《上今上皇帝书》,内容包括拒和、迁都、变法。众人挨个签名,并于十天后(5月2日)在康、梁的率领下,齐集都察院门口投递。
1705747062
1705747063
而都察院则以光绪已在合约上用玺,事情无可挽回为由,拒绝接受。
1705747064
1705747065
戏剧冲突的确抓人,然而,真相却是,康有为根本就没去都察院。
1705747066
1705747067
清朝人民享有集会的自由。不过,实地考察一番便会发现,松筠庵(杨继盛故居)巴掌大的地方,容纳一千人非常困难。即使勉强挤下,也是人贴着人,且分散于各个房间,何谈集会?
1705747068
1705747069
唯一可以确证的上书是由梁启超组织的,只煽动了八十多个广东举人,而同一时间陈景华领导的上书则联合了将近三百名粤籍举人。康有为自封公车上书的领袖,其影响力却不过尔尔。
1705747070
1705747071
如果表演仅限于此,还可以理解为康有为爱国心切以至于神志失常。问题是他为了塑造伟光正的形象,不惜混淆是非,抹黑他人,这就给历史研究工作人为地设置了许多障碍。
1705747072
1705747073
首先,光绪盖玺的日期是5月3日,而在康有为的记载里,5月2日都察院的人就未卜先知地告诉他说皇帝已经盖玺。
1705747074
1705747075
其次,都察院三个堂官裕德、寿昌和沈恩嘉都反对议和,底下二十多个御史更是轮番上折子,不眠不休。
1705747076
1705747077
此外,仅5月2日一天,都察院就向朝廷代奏了十五件来自官员和举人的上书。试问这般呕心沥血主战的国家机关,有何必要同一个康大炮作对?
1705747078
1705747079
整天觉得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康有为其实忽略了一点:高层也分左中右。
1705747080
1705747081
成立于半年前,旨在架空北洋的战时机构督办军务处(最高军事委员会)尚未撤销,五个大佬(复出的奕訢、庆亲王奕劻、翁同龢、李鸿藻以及兵部尚书荣禄)里除奕訢和奕劻主和外,其余三人全部反对签约。
1705747082
1705747083
这显然不是康有为所处的层面能够了解,他也就知道军机大臣孙毓汶是个主和派。
1705747084
1705747085
问题是扫大街的都知道。
1705747086
1705747087
当面对内外交口反对,高层莫衷一是的局面时,孙毓汶曾挺身而出、甘做小人,辞色俱厉地催光绪盖玺,还拿天津海啸吓唬人,把皇帝逼得绕殿急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1705747088
1705747089
虽如此,康有为的交际能力还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1705747090
1705747091
据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胡思敬描述:
1705747092
1705747093
有为身材高大,胡须修长,目光炯炯射人。初见人时抱拳鞠躬,朗声大笑,询问完姓名,依次又问来自何地,有何物产,乡里的长老、豪杰等事。再三细问,取西洋铅笔,一一记录下姓名,藏于夹袋之中……终日怀揣名帖,汲汲奔走,好像失常了一样。
1705747094
1705747095
康有为是在同乡凌福彭(军机章京)的介绍下认识的张荫桓,这也是张荫桓人生噩梦的开始。
[
上一页 ]
[ :1.7057470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