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47196e+09
1705747196
1705747197 要不是撞上敏感时期,说不定真能受到清流领袖的赏识。
1705747198
1705747199 已和奕譞达成共识的翁同龢在等。再等一年,光绪大婚亲政之后,一切都将明了。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唯愿权力能顺利交接的他不想节外生枝,就像当年奕訢下台时深感独木难支的李鸿章所发出的喟叹:
1705747200
1705747201 但冀因循敷衍十数年,以待嗣皇亲政,未知能否支持不生他变。
1705747202
1705747203 当晚的日记里,翁同龢表明了自己拒绝呈递康文的原因:
1705747204
1705747205 言语讦直,于事无益,只会徒生衅端。
1705747206
1705747207 最好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繁衍了种族
1705747208
1705747209 愤青再不靠谱,也比善变的女人可靠。
1705747210
1705747211 1889年的大婚拉开了帝后两党斗争的序幕。
1705747212
1705747213 都知道光绪喜欢珍妃,慈禧却内定了自己的侄女隆裕为皇后。
1705747214
1705747215 并且,按理说归政了就应该搬到专供先皇遗孀居住的慈宁宫去,慈禧却跑到宁寿宫,权力隐喻不言自明——此宫是乾隆为自己退居太上皇后打造的养老之地。
1705747216
1705747217 而且是不交权的太上皇。
1705747218
1705747219 朝廷的人事安排也萧规曹随,不愿交权的讯号再明显不过。御史屠仁守坐不住了,上了一道诡异的奏章。
1705747220
1705747221 十几年的骂人经验,文字已玩儿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屠仁守在疏中祭出了屠龙术:太后归政在即,朝廷政务繁忙,请求明降谕旨,依照高宗皇帝(乾隆)当年训政的旧例,以后外省的密折、廷臣的封奏,仍然要写“皇太后圣鉴”的字样,恳请皇太后阅览批示后,方能施行。
1705747222
1705747223 表面看切合慈禧心意,实际上屠仁守在御史中素以刚直不阿闻名,砍起人来堪比屠龙刀,江湖人称“西台孤凤”。
1705747224
1705747225 这样的人,对曲学阿世不感兴趣。
1705747226
1705747227 慈禧明白,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圈套。如果同意屠仁守的奏章,意味着自己在悍然挑战祖制,以后宫女流的身份自比乾隆,拒不归政;若不同意,则需明确表示自己归政的同时,也肯放权。
1705747228
1705747229 正确答案其实只有一个。慈禧违心地下旨说:
1705747230
1705747231 览奏极其骇异!垂帘听政乃权宜之计,岂可与高宗皇帝的训政相提并论?
1705747232
1705747233 屠仁守被撤职查办,但他自爆的目的已经达到,气得慈禧天天对翁同龢发牢骚:“我的心事他们全然不知。”
1705747234
1705747235 但在光绪看来,慈禧根本就没有资格生气。早在上一年奕譞病重时,他就怀疑慈禧想谋害死自己的父亲。
1705747236
1705747237 为此,还专门找翁同龢商量,说醇亲王的病御医无可奈何,朕私下延请的民医徐某诊治后倒大有转机。谁知宫中竟传旨,不许醇亲王服用徐某所开之药。
1705747238
1705747239 翁同龢仓促间不知如何回答,光绪断然道:“朕的意思是,仍服徐方。”
1705747240
1705747241 迨至大婚,皇帝的不满终于公开发作。
1705747242
1705747243 对包办婚姻,光绪虽没有像五四青年那样勇敢地说不,但在婚后第四天,借口生病,把原定在太和殿宴请皇后家族的筵席撤销,将菜肴分赐给京城的王公大臣,一时引发坊间无数议论……
1705747244
1705747245 从1894年起,慈禧开始常住颐和园。帝后之争最终以恐怖制衡的结构固化下来。
[ 上一页 ]  [ :1.7057471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