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7226
1705747227
慈禧明白,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圈套。如果同意屠仁守的奏章,意味着自己在悍然挑战祖制,以后宫女流的身份自比乾隆,拒不归政;若不同意,则需明确表示自己归政的同时,也肯放权。
1705747228
1705747229
正确答案其实只有一个。慈禧违心地下旨说:
1705747230
1705747231
览奏极其骇异!垂帘听政乃权宜之计,岂可与高宗皇帝的训政相提并论?
1705747232
1705747233
屠仁守被撤职查办,但他自爆的目的已经达到,气得慈禧天天对翁同龢发牢骚:“我的心事他们全然不知。”
1705747234
1705747235
但在光绪看来,慈禧根本就没有资格生气。早在上一年奕譞病重时,他就怀疑慈禧想谋害死自己的父亲。
1705747236
1705747237
为此,还专门找翁同龢商量,说醇亲王的病御医无可奈何,朕私下延请的民医徐某诊治后倒大有转机。谁知宫中竟传旨,不许醇亲王服用徐某所开之药。
1705747238
1705747239
翁同龢仓促间不知如何回答,光绪断然道:“朕的意思是,仍服徐方。”
1705747240
1705747241
迨至大婚,皇帝的不满终于公开发作。
1705747242
1705747243
对包办婚姻,光绪虽没有像五四青年那样勇敢地说不,但在婚后第四天,借口生病,把原定在太和殿宴请皇后家族的筵席撤销,将菜肴分赐给京城的王公大臣,一时引发坊间无数议论……
1705747244
1705747245
从1894年起,慈禧开始常住颐和园。帝后之争最终以恐怖制衡的结构固化下来。
1705747246
1705747247
事先请示:无论请安、侍膳,还是陪看戏,都是以孝道之名,行控制之实。
1705747248
1705747249
事后汇报:光绪有独立的朱批权、口谕权,但在处置后的第二天必须向慈禧报告。
1705747250
1705747251
这就好比皇帝在一座玻璃房里办公,太后虽在远处,仍可大致看个清楚。不过必须承认,再透明的玻璃房也有一些暗角。
1705747252
1705747253
回到康有为,1888年的受挫实与政治气候不宜有关。蹭蹬了一年半,一事无成的他颓然离京,临别之际还口占一诗,其中恶狠狠道:
1705747254
1705747255
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沈沈叫不得。
1705747256
1705747257
又把账算到了虚拟的顽固派头上。
1705747258
1705747259
康有为开始考虑转型,在给刑部主事、著名学者沈曾植的信中写道:“我无土地,无人民,无事权,为之奈何?或者托于教乎?”
1705747260
1705747261
沈曾植见他可怜,一片好心,把王闿运的弟子廖平(1852—1932)所著的《今古学考》借给了他。
1705747262
1705747263
结果就轮到廖平倒霉了。
1705747264
1705747265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川人廖平的人生平淡无奇,几乎只有黑白二色。等遇到康有为,直接全黑了。
1705747266
1705747267
廖平早年考秀才拔得头魁,受到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的赏识,把他调到自己手创的尊经书院着力栽培。
1705747268
1705747269
继任院长是王闿运,廖平跟着他打下了扎实的经学底子。
1705747270
1705747271
就在康有为灰溜溜地离京的同时,廖平踏踏实实地考上了进士。
1705747272
1705747273
当了个把月内阁中书觉得没劲,正好已调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创办了广雅书院,极力延请廖平。
1705747274
1705747275
他想都没想,收拾行囊上路。
[
上一页 ]
[ :1.7057472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