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47886e+09
1705747886
1705747887 远离纷争让美国成为一座平静的试验场,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稳固的制度——民主共和,最先进的文化——法治文化。
1705747888
1705747889 相比之下,君主立宪国仍依赖强人政治。可强人不常有而战争常有,时势造就了俾斯麦和伊藤博文,德国与日本却最终无法摆脱二战惨败的厄运,皆因体制之病,疾在骨髓,非刮骨去毒不能治愈。
1705747890
1705747891 于是,徐世昌判断,20世纪能取得全球霸主地位的,只能是美国。
1705747892
1705747893 貌似不可思议,实则势所必然。
1705747894
1705747895 话题回到袁世凯身上。徐世昌帮他分析了眼前的局势:要想练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受国家任命。而督办军务处五个“常委”里,奕訢深居简出,接触起来有困难;奕劻资历最浅,不是干事的料。剩下三人里,李鸿藻德高望重,门生遍天下(包括张之洞);翁同龢铁杆主战,帮光绪打造精兵的心愿比谁都强烈;荣禄是慈禧的人,向以知兵著称,后党里的行家里手。
1705747896
1705747897 目标已经很明确,但非常棘手。
1705747898
1705747899 姑且不论李鸿藻同徐世昌,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私人恩怨,李、翁二人本身和袁世凯比起来,就像两个世界的物种。
1705747900
1705747901 然而,为了亡清大业,别说是脸厚心黑,便是脸黑心厚,亦在所不辞。
1705747902
1705747903 接下来的一个月,袁世凯要将亡清之学发挥到极致。
1705747904
1705747905 秘不外宣的跑官宝典
1705747906
1705747907 徐世昌先找到他在翰林院的同事李盛铎,此人是李鸿藻亲录的榜眼,对付老学究很有一套。
1705747908
1705747909 李盛铎早年奔走于徐桐门下,徐桐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1705747910
1705747911 一次,他借住在徐家。明知徐桐对鸦片深恶痛绝,却故意在床头放置烟具,并扬言是传家之宝。
1705747912
1705747913 老头见了当然生气,把他叫到跟前训斥。李盛铎突然一副劳改犯面对摄像机的表情,叩头认错,又以极其夸张的动作当场将烟具砸烂,以示浪子回头。
1705747914
1705747915 这下轮到徐老头慌了:“何必把东西毁坏,不吸就行了。”
1705747916
1705747917 李盛铎摇身一变,成了样板戏的主人公:“不如此不足以表示恪守师训,非破釜沉舟不可!”
1705747918
1705747919 在小滑头的撮合下,袁世凯终于见到李鸿藻,递上了自己精心措辞的《致军机大臣李鸿藻论甲午清军败因禀》。
1705747920
1705747921 此禀将“求官六字诀”里的“捧”“恐”“吹”运用自如,上来便是一句“太夫子大人钧鉴”。
1705747922
1705747923 “夫子”是不能乱叫的,但现实中很多人都在乱叫。倒不是因为吃错了药,而是没有安全感,想通过拜师寻找靠山,借机上位。
1705747924
1705747925 对这种亵渎师道尊严的卑劣行径,李鸿藻极其反感。于是,知趣的大头叫他“太夫子”——当我老师的老师总行了吧?
1705747926
1705747927 这就把李鸿藻捧上了飘飘然的神坛。
1705747928
1705747929 实践证明,没有人能对“捧”字免疫。而且正由于比比皆是,太过常见,反倒习焉不察。
1705747930
1705747931 乾隆朝才子、《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曾在翰林院当庶吉士,散官考试时吃了不通满语的亏没能留下,外放到江苏做县官。
1705747932
1705747933 在向自己的老师、以清正闻名的尹继善辞行时,当过两江总督的尹老师问他下去以后有什么打算。
1705747934
1705747935 袁枚故作为难道:“也没什么打算,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 上一页 ]  [ :1.7057478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