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47986
1705747987
为了扭转世人对他的误解和不良观感,袁世凯还经常好整以暇地到北洋群僚常去的茶馆闲聊。
1705747988
1705747989
据李鸿章的笔杆子于式枚回忆,每当袁世凯谈论在朝鲜的往事时,大家全都凑过来仔细聆听,被他神乎其神的经历所折服,目为一世之雄。久而久之,只要袁世凯一来,全都戏言“曹操到了”,他也漫不经心地答应大伙。
1705747990
1705747991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世凯终于博得了包括张之洞和晚清重臣刘坤一在内的朝臣的一致好感。
1705747992
1705747993
此情可待成追忆,就是心里过不去
1705747994
1705747995
但凡了解光绪惨淡童年之人,都知道翁同龢才是攻略的重点。
1705747996
1705747997
虎妈慈禧,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铁石心肠,更不消说对光绪了。
1705747998
1705747999
这直接造就了皇帝懦弱的性格,也将翁同龢推上了慈父的角色。只需一场戏,尽在不言中:每当雨夜,空旷而孤寂的宫殿里,师徒二人总是抵足相谈。一阵响雷传来,胆小的光绪“噌”地扑到了翁师傅的怀里……
1705748000
1705748001
为了拿下翁同龢,袁世凯不惜一切。他找到旧怨张謇,尽弃尊严,求他代为引见。张謇究竟是干大事的,也不计较,当即答应。
1705748002
1705748003
第一次会面,大头呈上了练兵条陈,百般游说。可能因为急进,感觉并不好。果然,当晚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1705748004
1705748005
此人开展,而欠诚实。
1705748006
1705748007
当领导说你不诚实时,往往指的是你跟他还没有完全交心。袁世凯回去后辗转反思,心想:求官六字诀只剩下“送”字没使了。
1705748008
1705748009
是人,都有价码。人心既是肉长的,就逃不脱被收买的命运。所不同者,有人一顿饭可以搞定,有人却必须以重金砸之,抱负越大,心理价位越高。
1705748010
1705748011
翁同龢是不收礼的,任你金山银山,他自岿然不动。
1705748012
1705748013
然而,滚滚长江,千帆竞渡,终究不过两艘船,一曰“名”,一曰“利”。
1705748014
1705748015
名缰利锁,名在利前。即使你能抵挡利的诱惑,也难保不坠入名的樊笼。名与利,实乃铜钱之两面。一面写着“乾隆通宝”,一面写着“吉祥如意”。但见“吉”字朝上,不见“宝”字在下,便不带铜臭了吗?
1705748016
1705748017
说到底,名乃形而上之利,利乃形而下之名,如胶似漆,彼此彼此。
1705748018
1705748019
如果大头懂书法,送一幅名贵的字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连“嵩云草堂”四个字都是翁同龢题写的。而以翁的性格,必定会估价后给钱,但很可能就此引为知己。
1705748020
1705748021
大头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1705748022
1705748023
第二次拜访,果然仍不见效,只好找徐世昌问计。
1705748024
1705748025
问题其实很简单,无非站队。大头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匪气很重的官场,要转变阵营,没有投名状,想都别想。
1705748026
1705748027
徐世昌索性挑明,四个字:打死老虎。
1705748028
1705748029
袁世凯心里一惊,旋即明白抉择的时刻到了,要想赢得翁同龢的信任,必须出卖李鸿章,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1705748030
1705748031
画面变成了黑白。
1705748032
1705748033
十年前,李鸿章上奏慈禧,保举大头。
1705748034
1705748035
伴随着镜头中书写的毛笔,画外传来李鸿章的声音:“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
[
上一页 ]
[ :1.705747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