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0262
1705750263
袁抚台说:“错!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摊上这么庸懦的父母官,再善良的教民也暴走了。”
1705750264
1705750265
精确的结论得益于科学的调研。
1705750266
1705750267
当袁世凯要密查某事或某官时,总是先派一人下去,再派另一人去同一地点查同一目标。两人都对他直接负责,彼此不知有对方的存在。
1705750268
1705750269
若所查结果互不相同,就再派两人分头去查,以资对照。对查报属实的给予奖励,隐瞒谎报的施以严惩。
1705750270
1705750271
后来,袁世凯经常将此心得同下属分享:
1705750272
1705750273
做长官最要紧的是洞悉下情,只有这样,才能举措适当。如果受着下边的蒙蔽,那就成了瞎子,哪有不做错事的?
1705750274
1705750275
在精密的情报系统的协助下,大头发现,山东的官员不是视洋如仇就是畏洋如虎,而这两种情绪都不利于明镜高悬地办理教案。
1705750276
1705750277
更有甚者,因为顾惜自己的乌纱帽,且耐不得繁琐,一遇教案,不分青红皂白,责罚良民,苟且偷安。长此以往,教民愈发气焰嚣张,良民日益怒不可遏,愤懑迟早会决堤。
1705750278
1705750279
找准了病根,袁世凯对症下药,要求地方官必须学习掌握国际公法,遇事同洋人据理力争。
1705750280
1705750281
并且,以法律为准绳,在讲求是非曲直的基础上断案,使各方心服口服。
1705750282
1705750283
袁世凯以身作则,在处理肥城县英国传教士被杀一案时展示了什么叫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1705750284
1705750285
主犯斩立决,同犯绞监候,肥城知县因纵容包庇被革职。
1705750286
1705750287
前来交涉的英使并不满足,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凶犯从重治罪;泰安知府免职,永不叙用;清政府出资在肥城修建教堂。
1705750288
1705750289
袁世凯坚持己见,以事先颁布的约章针锋相对。英使什么便宜也没占到,悻悻而归。
1705750290
1705750291
秉公执法是治本之策,而当务之急却是遍地拳乱。
1705750292
1705750293
在徐桐等人“你有你的格林炮,我有我的红灯照”的叫嚣下,朝廷对义和团的政策是明剿暗抚——表面上做个样子给洋人看,暗地里却姑息甚至帮助其坐大。
1705750294
1705750295
但在以打击民间伪科学为己任的袁世凯看来,对付义和团不能心慈手软,要么就地解散,要么引颈就戮。
1705750296
1705750297
即使如此,对于以几何级数膨胀的义和团而言,还是显得过于温柔。
1705750298
1705750299
行走的灾难
1705750300
1705750301
绝大多数人都会迷失方向,否则通往真理的路上将人满为患。
1705750302
1705750303
徐世昌的一封信指点迷津,改写了袁世凯的前程:
1705750304
1705750305
今以中国无兵、无械、无饷,徒恃奸民邪教,手持大刀,杀洋人,焚教堂,口念邪咒,不用枪弹,大刀一挥,洋人倒地,有此理乎?洋人又岂肯坐视其同类任团匪残杀而不问,能不联合军队,以陷中国?
1705750306
1705750307
慰庭不可遵行乱命,而当逐团匪于山东之外。将来外兵涌至,北京沦陷,皇太后、皇上出走,或有不幸,公以反对义和团之故,犹可尽再造乾坤之忠心。若随波逐流,则非但一身功名消灭,且恐不能保其身家。
1705750308
1705750309
徐世昌精准地预测了未来,把袁世凯惊出一身冷汗。再三细思后,终于下定决心:全面镇压。
1705750310
1705750311
武卫右军四面出击,部将张勋一日之内杀了五百拳民,受到大头重奖。
[
上一页 ]
[ :1.705750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