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5710
1705755711
章太炎曾倡议:“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压根儿没孙文什么事。
1705755712
1705755713
章士钊也称,自己弱冠以来交游遍天下,以光明磊落、任劳任怨的黄兴最易交。继而评价道:“孙、黄合作,最理想不过。一个在海外奔走,鼓吹筹款。一个在内地实行,艰辛冒险;一个受西方教育,一个喝传统墨水(秀才)。”
1705755714
1705755715
其实,珠联璧合的孙、黄,本质的区别在初识后的一个月内便展露无余。
1705755716
1705755717
当时,同盟会成立,孙文提议叫“中国革命同盟会”,生怕别人不知自己在造反。黄兴觉得还是低调些好,闷声造大反,把“革命”二字删掉,众人一致赞同。
1705755718
1705755719
实干兴邦的黄兴和浪漫派诗人孙文之所以磨合无间,盖因前者具备国人身上稀缺的配角意识,甘当绿叶。
1705755720
1705755721
黄兴曾自述:
1705755722
1705755723
我革命的动机,是少年时阅读太平天国的杂史。金田起义后,洪杨(洪秀全、杨秀清)本来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的是,因他二人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三叹。
1705755724
1705755725
同盟会发生过多次“倒孙”风波,若非黄兴坚信革命不能怀有私心,拒绝取而代之,洪杨故事早就重演了。
1705755726
1705755727
然而,他毕竟是书生,对军事并不专业。之所以在同盟会取得一人之下的地位,除了每次起义都躬亲策划、身先士卒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1705755728
1705755729
彼时,留日的陆军士官生里,有一百多人加入了同盟会,如李烈钧、尹昌衡、程潜等,皆为一时之选。
1705755730
1705755731
由于是官派留学,精英里的精英,回国后便可掌握兵权,因此要做好保密措施。
1705755732
1705755733
于是,这帮人平时都不去同盟会总部,只跟黄兴单线联系,入会证也统一交他保管。
1705755734
1705755735
日积月累,黄兴在革命军人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当他出现在武昌时,城内士兵,奔走相告,并高举大旗,上书三个大字:黄兴到!
1705755736
1705755737
黎元洪拉着黄兴的手,兴奋道:“克强兄你来,武汉幸甚,革命幸甚!”
1705755738
1705755739
鉴于黄兴屡战屡败的造反履历,黎元洪不指望靠他打跑科班出身的冯国璋。之所以高兴,完全出于有人接过包袱,自己如释重负。
1705755740
1705755741
宋教仁(1882—1913)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欲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置于黎元洪之上。
1705755742
1705755743
湖北军政府参谋部部长吴兆麟极力反对,认为此议会导致内部分裂,不如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1705755744
1705755745
众人均无异议,黎元洪当即登坛拜将,亲授黄兴关防令箭。仪式走完,主次揭然,黄兴人望再高,也不过是黎元洪的手下大将。
1705755746
1705755747
由此可见,段祺瑞对黎元洪的评价“貌似厚重而实有权术,外似深沉而内有心机”还是很客观的。
1705755748
1705755749
黄大将军到汉阳组织人马,见光复不久的湖南派来两协军队相助,登时豪情万丈,准备反攻汉口。
1705755750
1705755751
吴兆麟又跳出来反对,力主坚守汉阳,且分兵至六十里外的蔡甸布防,因为此地是北洋军从侧面包抄汉阳的必经之路。
1705755752
1705755753
事实证明,黄兴的军事才能还不如一个连长(吴兆麟起义前是新军队官)。
1705755754
1705755755
发动突袭的当晚,大雨滂沱,革命军占尽天时,却因军纪涣散,找不到认真作战的,唯见大声喧哗者,到民房躲雨者,家在汉口直接步行回家者……
1705755756
1705755757
在北洋军机枪的扫射下,溃败的革命军被赶到汉江边上。
1705755758
1705755759
结果悲哀地发现,形式主义害死人——战前黄兴为了搞他那套“破釜沉舟”,把浮桥都拆了,自绝退路。兵荒马乱间,掉进江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
上一页 ]
[ :1.705755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