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5601e+09
1705756010
1705756011 最后《民报》被封,章太炎因交不出罚金,险些罚做苦役。
1705756012
1705756013 为此,陶成章同章太炎多次发动“倒孙”,要将其赶下台,另选贤能;孙文则四处诬蔑二人为清廷的侦探。
1705756014
1705756015 由于内部纷争不断,孙文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胡汉民、宋教仁等相继单飞,回国成立支部。若非黄兴极力维护,同盟会早已分崩离析。
1705756016
1705756017 陶成章心灰意懒,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分庭抗礼。
1705756018
1705756019 上海光复前,陈其美已同陶成章冰炭不容,向蒋介石等人吐露心事道:
1705756020
1705756021 今武昌为首义之区,而江浙为光复会势力所在,若先于我等举事,同盟会将无立足之地。故吾人为同盟会计,为报答孙先生多年奔走革命计,不得不继武昌而立奇功于长江下游。苟能从上海入手,次第光复江、浙、皖、赣,以达北京,共和告成,同盟会化为永占优势之政党,始可无恨。今李燮和以协助光复为名,由鄂来沪,其人为陶成章之亲信,居心可知。诸同志好友,能有出奇制胜之策乎?
1705756022
1705756023 就差直接说:“有能手刃此二贼者乎?”
1705756024
1705756025 1912年1月14日凌晨,蒋介石奉陈其美之命在上海法租界广慈医院枪杀了陶成章。
1705756026
1705756027 时论普遍认为,刺陶是孙文默许甚至直接指示的。
1705756028
1705756029 1943年,这桩公案尘埃落定三十年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1705756030
1705756031 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孙文)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尝不是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从未提及此事也。
1705756032
1705756033 史学家杨天石点评道:“蒋介石始终认为刺陶是出于大义,其授意者虽非孙文,二人也未曾谈及此事,但他估计,孙之所以长期信任、重视自己,和此事密切相关。”
1705756034
1705756035 同一时间,同盟会籍的广东都督陈炯明也在其治下捕杀光复会成员——以革命主角自居的同盟会,用最直接的方法帮光复会实现了“功成身退”的入会誓言。
1705756036
1705756037 崇尚实践不爱标榜、始终未设宣传机关的光复会,在贡献了吴樾、秋瑾、徐锡麟等烈士,光复了江南后,便已成为历史名词。
1705756038
1705756039 失去平台的章太炎与李燮和性命堪忧,逐渐倒向袁世凯。
1705756040
1705756041 而作为退休返聘人员,袁世凯才不相信什么“成功不必在我”的鬼话,“非袁莫属”的舆论和中外仰仗的人望让他愈发坚信中国需要宪政。但,必须在自己手上实现。
1705756042
1705756043
1705756044
1705756045
1705756046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1705740543]
1705756047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第十二章 顶层亡清,共和的尝试与反动
1705756048
1705756049 龙骧虎步
1705756050
1705756051 宿命的铰链轰然作响。
1705756052
1705756053 何人没有梦想?当热血沸腾时,梦想便铸成了信念。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不幸的时代,和平生活却往往平庸而繁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志之士无不怀抱平治天下的宏图,但在数不清的荣耀与失败的洗练下,在只问目标不计手段的自我安慰中,努力到忘却初衷的人史不绝载……
1705756054
1705756055 王道、霸道、民主、集权、苍生、大义,那些多如繁星的立场,铸就了人们生死以之的梦想。
1705756056
1705756057 然而,有梦想不是错,强迫别人活在自己的梦里,则大错特错。可惜,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太平天国的大同社会,多少飞蛾奋不顾身地扑那道万丈光芒,却早已分不清理想和欲望,宁可牺牲千万人,也不放弃心中坚守的乌托邦。
1705756058
1705756059 终于,手持大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 上一页 ]  [ :1.705756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