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8933
北平沦陷后,投敌的曹汝霖找到袁克定,鼓动他把彰德的养寿园卖给日本人,一来能换笔可观的收入,二来也能博取日人的欢心。
1705758934
1705758935
事实上,北伐战争胜利后,控制了河南的冯玉祥没收了大量的袁氏财产,袁克定没有固定收入,养着一大帮下人,很快便外强中干,急需用度。
1705758936
1705758937
即令如此,袁克定还是以“先人发祥之地,子孙不可出售”为由拒绝了曹汝霖。
1705758938
1705758939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史馆馆长章士钊帮袁克定谋了个馆员的身份,月薪六十元。但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很快袁克定便丢了工作,寄居在表弟张伯驹家。
1705758940
1705758941
即使生活潦倒到只能吃窝头,他也要戴好餐巾,用刀叉进食。每次提到袁世凯,一定尊称“先总统”,绝不辱及先人,始终保持着恍如隔世的贵族范儿。
1705758942
1705758943
1958年,伴着“大跃进”的喧闹,八十岁的袁克定在“家国山河半梦中”悄然离世。
1705758944
1705758945
临终前,他的思绪飞回到民国元年的春天……
1705758946
1705758947
那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袁家由洹上村迁居京城。一天,袁克定送袁克文到火车站后骑马返村,不慎从马背上跌落,摔成重伤。
1705758948
1705758949
袁世凯闻讯大惊,在咨询专家后,给家人的电报里殷殷叮嘱,说切不可乱治,“必须专信西医”。并让他们赶紧把袁克定送到天津的医院,途中缓行,由医生随同照料。
1705758950
1705758951
担心于氏迷信中医的他还不忘提醒五弟“切劝汝嫂,万勿固执,速同往诊治”。
1705758952
1705758953
其实,这封舐犊情深的家书,最具史料价值的是这句:
1705758954
1705758955
兄年已逾五旬,当此乱世,只此一子可支门户,讵(怎)不爱念。
1705758956
1705758957
一年后,落下腿疾的袁克定应德国公使之邀赴柏林治病,热情的德皇威廉二世设国宴款待。
1705758958
1705758959
彼时欧战刚刚打响,德国气势方张,欲拉拢中国的威廉对袁克定说:“中国的东邻日本和西南的英国(英属殖民地印度、缅甸)都是君主立宪国,北面的俄国更是君主专制国。因此,中国实在不适合共和。如改为帝制,由令尊主持国事,则更为妥当。到时朕会全力襄助此事。”
1705758960
1705758961
见袁克定似有所动,曾经一即位就罢免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威廉把当年对载沣讲的那套“强干弱枝”的理论又复述了一遍。
1705758962
1705758963
结果,袁克定一回国就向袁世凯提出两项建议:
1705758964
1705758965
一、迎王士珍来京,代替段祺瑞主持军事;
1705758966
1705758967
二、在总统府内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总统挂帅。
1705758968
1705758969
刚愎自用的段祺瑞的确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提拔重用了许多门生故吏,使陆军部隐然成为一股势力,但忠诚的秉性决定了其永远不可能背叛袁世凯。
1705758970
1705758971
不过,至少有两件事让袁世凯觉得,袁克定的建议应当采纳。
1705758972
1705758973
一次,几度想把徐树铮从陆军部次长的位置上调离的袁世凯又向段祺瑞提出这一老生常谈,谁知段当场发飙:“很好,请总统先免我的职,随后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1705758974
1705758975
另一次是“二十一条”交涉时,袁世凯正焦头烂额,陆军部很不识趣地上了一道呈文,请求增加部员薪水。袁怒批八个字:稍有人心,当不出此!
1705758976
1705758977
河北正定。
1705758978
1705758979
袁克定亲自去迎王士珍入京,对方却以“不愿过问政治”回绝了其美意。袁克定磨了半天,最后道:“不参加政治活动可以,难道不能到北京看看我父亲吗?”
1705758980
1705758981
北洋之龙沉默半晌,同意了。
1705758982
[
上一页 ]
[ :1.7057589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