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9031
问题是王占元的反应令人费解,他把气撒到顶头上司、接替黎元洪任湖北都督的段芝贵身上,整日给领导穿小鞋。
1705759032
1705759033
段芝贵也不是吃素的,收集了一堆黑材料,暗中参了王占元一本。
1705759034
1705759035
奈何王师长情报工作搞得比较扎实,破获了段芝贵的密电,看完后气鼓鼓地打电报向袁世凯辞职。
1705759036
1705759037
王占元的兵跟他十几年,你批一个“同意”试试?
1705759038
1705759039
袁世凯一面派人到湖北调和矛盾,一面升王占元为湖北军务帮办,以平其怒。
1705759040
1705759041
疗效只持续了一时。
1705759042
1705759043
由于段芝贵频繁往来于北京和湖北,离鄂期间的工作由王占元暂代。结果“干殿下”痛苦地发现,每次回来王师长的态度都比之前更为骄横。
1705759044
1705759045
而且,王占元扩了权,第三师师长曹锟就必须得扩,毕竟人在清末当镇统时王只是个协统。于是,曹锟捞了个“长江上游警备司令”的头衔。
1705759046
1705759047
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是,对两个重要岗位上海镇守使(军分区司令,位同前清总兵、民初师长)和松江镇守使也不得不有所表示。
1705759048
1705759049
有兵权而无地盘的张勋不干了,给自己的“长江巡阅使”一职正名,制定了一个条例,把长江流域各省一律划入其势力范围,并呈请公布实施。
1705759050
1705759051
袁世凯大惊,立即批示:“长江上游已另设员警备,该使不宜过劳”,并规定张勋的巡阅范围是从安庆(安徽)到上海……
1705759052
1705759053
为了化解统治危机,袁世凯着手在地方推行“军民分治”。
1705759054
1705759055
这既符合历代开国后偃武修文的惯例,也是黎元洪早就在湖北开展过的实验。当时,黎的笔杆子饶汉祥用骈四俪六的文章力陈唐代藩镇之祸,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05759056
1705759057
切割权力,自古不易,袁世凯的措施迂回曲折。
1705759058
1705759059
首先,废除“都督”,改称“督军”。以前是什么都能督,现在只能督理军务;
1705759060
1705759061
其次,给各省督军加将军衔,在北京设将军府,由段祺瑞管理。按照袁的说法,将军既可内调北京,也能外放各省,流通自由。其实明眼人都清楚,将军府就是个坑,掉进去便出不来,只能坐冷板凳;
1705759062
1705759063
最后,改原都督之下的“民政长”(省长)为“巡按使”,兼管军事。当然,这必定会引起督军的反弹,但袁世凯尽量起用前清的封疆大吏为巡按使,结果军头们在情感上非但不好拒绝,还得自觉接受老领导的监督。
1705759064
1705759065
废督裁兵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须,但也因此,袁世凯犯了众怒,在各地埋下了反叛的隐患。
1705759066
1705759067
为了配合大总统全面左转的政治立场,“相国”徐世昌掀起了一阵复古的浪潮,把中央的官职全部改回旧称,并在法制局局长顾鳌的建议下,由政事堂议决,交参政院颁行恢复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1705759068
1705759069
一批有行政经验的遗老遗少被返聘回来做官,支撑民国这栋摇摇欲坠的新屋。舆论讽刺参政院有“枯木逢春之气象”,袁世凯的辩解是:
1705759070
1705759071
汉之良相即亡秦之退官,唐之名臣即败隋之故吏。政治不能凭虚而造,参政责任极重,非富有经验者不理。
1705759072
1705759073
对此,朱尔典附和说:“老成持重者联翩而出,是政治稳定的吉兆。”
1705759074
1705759075
也是人心大乱的肇始。
1705759076
1705759077
以劳乃宣为代表的投机分子倾巢而出。
1705759078
1705759079
庚子国变时,吴桥县令劳乃宣写了篇《义和拳教民源流考》,居然“考证”出义和拳为白莲教支流,奏请朝廷取缔拳匪,名噪一时。
1705759080
[
上一页 ]
[ :1.7057590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