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59819
确实不敢。
1705759820
1705759821
因为西南出事了。
1705759822
1705759823
由梁启超执笔、云南督军唐继尧署名的最后通牒摆到了袁世凯的案头,称“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要求袁贼无条件放弃帝制,诛杨度等十三人以谢天下。
1705759824
1705759825
两天后,没有收到答复的云南宣布独立,成立护国军,誓师北伐。
1705759826
1705759827
对此,袁世凯早就有预感。
1705759828
1705759829
二次革命后,北洋势力遍布大江南北,但,仍有漏洞。
1705759830
1705759831
由“外人”掌控的西南四省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一直是袁世凯的心病,动不动就发作,眠食俱废。
1705759832
1705759833
终于,他以合乎情理的借口把云南都督蔡锷和四川都督尹昌衡调到北京,用高官厚禄供着,原职则分别代以唐继尧和陈宧。
1705759834
1705759835
唐继尧是蔡锷的老部下。作此安排时还没跟进步党闹翻(蔡是梁启超的学生),不能撕破脸。
1705759836
1705759837
陈宧也是拖到帝制运动开始前,才以参谋部代理总长的身份出掌四川。
1705759838
1705759839
袁世凯晚年,北洋系以“文有杨士琦,武有陈宧”形容此二人的重要性,事实上陈宧的谋略丝毫不亚于其军事才能。
1705759840
1705759841
天生一副苦寒相的他心机似海,以至于章太炎初见其人后悚然道:“一流人物,一流人物!他日亡民国者,必此人也。”
1705759842
1705759843
陈宧早年在武卫前军当管带,庚子国变中崭露头角,引起锡良的注意,随其入川,主持编练新军,累迁至镇统。
1705759844
1705759845
辛亥后投靠袁世凯,献计献策,屡立奇功。比如,建议裁撤“南京留守府”,使黄兴彻底下岗;设计将黎元洪“押解进京”,成为袁的政治俘虏。
1705759846
1705759847
以陈宧督川,并抽调冯玉祥部和另外两个旅与之同行,除了说明其深受倚重,也跟他在蜀中有众多袍泽旧属密不可分。毕竟,一旦天下有变,西南的半壁江山要靠四川来支撑。
1705759848
1705759849
为了巩固陈宧的忠心,临行前,袁世凯赠金二百万元,并让袁克定跟他拜了兄弟,唤其“二哥”。
1705759850
1705759851
南下当天,百官送行,汽车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沿途军警林立,庄严肃穆,其阵仗除了孙文和黎元洪到北京时,未曾有过。
1705759852
1705759853
人群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露出倏然而逝的冷笑。
1705759854
1705759855
他就是蔡锷。
1705759856
1705759857
以一隅而为天下先
1705759858
1705759859
蔡锷和陈宧是老相识了,两人的朋友圈重合度很高。
1705759860
1705759861
在蔡锷看来,陈宧跟汤芗铭一样,都是没有节操的政治赌徒,随行就市,只不过前者藏得更深,不易察觉罢了。
1705759862
1705759863
十三岁那年,蔡锷考中秀才,后被推荐到湖南时务学堂,同总教习梁启超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
1705759864
1705759865
戊戌政变后,他想东渡日本,却苦无经费,在袁世凯的资助下方才成行,考入陆军士官学校。
1705759866
1705759867
学成归国的他担任广西陆军小学总办,被李宗仁奉为天神下凡的偶像。
1705759868
[
上一页 ]
[ :1.7057598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