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772410
1705772411
1705772412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
1705772413
1705772414
毛泽东也很关注《大公报》,他看到8月1日的《大公报》的一条消息:“盘踞陕北者为红军二十六军,军长刘志丹辖三师。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支队,此外各种小组及赤卫队等甚多。……现在陕北情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毛泽东看到这些消息,精神为之一振。在两河口会议的时候,中央就作出了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决策,但是究竟在什么地方建立根据地,大家心里都没底。因为中央只知道西北地区有红军的武装在活动,但具体情况如何,有多少人,在哪里建立的根据地,则缺乏准确的情报。现在中央红军已经到了哈达铺,毛泽东正在为下一步把红军带向何处而费心思索。在俄界会议上,毛泽东曾做了最坏的打算:经陕甘到内蒙古边界去,求得苏联的支援,使他领导的这些饥饿疲劳的红军战士能得到一个生存发展的环境。现在突然获悉陕北的刘志丹还有一支红军队伍和一块根据地,对毛泽东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这个消息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急切地想要了解陕北的情况,立刻叫人把贾拓夫找来。贾拓夫原来在陕西从事革命工作,1932年奉命到江西汇报工作,来到中央苏区。对刘志丹的情况略知一二。那几天,毛泽东一直让贾拓夫与他同行,边走边聊。从那时起,一个会合刘志丹,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在毛泽东头脑中酝酿。
1705772415
1705772416
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干部会议。他对红军干部们说:张国焘看不起我们,说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究竟哪个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要骂。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毛泽东鼓励大家:同志们,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会后,大家饱餐了一顿红烧肉。
1705772417
1705772418
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进行了整编。彭德怀担任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在离开红三军团的时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彭德怀讲话时非常激动,眼泪不住地往下流。他说:红三军团从第一次反围剿时的几万人,至今天长征到甘南,只剩下两千多人,让错误路线快折腾光了。今天剩下这点人,都是精华,是中国革命的骨干和希望。他说:我的脾气不好,骂过许多人,请大家批评和谅解。彭德怀的告别讲话,使在座的人都深受感动。[5]
1705772419
1705772420
第二天,完成改编的红军陕甘支队按新编队开始东进。他们以部分兵力佯攻天水,吸引敌人。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则向北急进,在山丹镇一带渡过渭河,27日占领榜罗镇。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掌握的陕甘根据地的情况,毛泽东等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确认要在陕北扩大苏区,并部署了与陕北红军会合的军事行动。
1705772421
1705772422
会后,中央率陕甘支队分三路北上,在敌军尚未封堵前迅速通过了西兰公路,来到陕甘宁交界的六盘山脚下。这里是回民区,在川西北受够了藏民的袭击,红军一到少数民族区就心情紧张。出人意料,回民见到红军,非常热情,不仅扶老携幼地出来观看,还帮助红军烧水买东西,令童小鹏等大为感动。童小鹏在日记中写道:“这种群众热情是出藏人区以来的第一次。”他们从群众口中又获得一个喜讯:前不久红25军在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等率领下曾路过此地,现在也在陕北。25军纪律很好,给回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到这个消息,中央红军的同志们更高兴了。陕北红军力量这样强大,他们到陕北就一定能站住脚了。
1705772423
1705772424
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这是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了。站在山顶上一眼望去,它好似一条天然分界线。山南是一色黄坡,到处是麦田。山北则如同不毛之地,到处是荒山秃岭,只有黄土,没有树林。这几天秋高气爽,毛泽东极目远眺,心胸顿觉开阔。想到一年来的艰难险阻,如今终于胜利在望。此刻的心情,正如他后来所作《清平乐——六盘山》词中所述:
1705772425
1705772426
天高云淡,
1705772427
1705772428
望断南飞雁。
1705772429
1705772430
不到长城非好汉,
1705772431
1705772432
屈指行程二万。
1705772433
1705772434
六盘山上高峰,
1705772435
1705772436
旄头(后改为红旗)漫卷西风。
1705772437
1705772438
今日长缨在手,
1705772439
1705772440
何时缚住苍龙?
1705772441
1705772442
越过六盘山后,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悲剧。一夜之间红军竟然死了300多人。当时保卫局以为是反革命谋害,抓了一些可疑的人,也没审出结果。半个世纪后才揭开谜底。原来红军下山后饥渴难忍,见到清澈的泉水就喝起来。没想到这里的泉水含有剧毒的氰化钾和氰化钠,喝过量的人便毫无知觉地死去,这是一个惨痛的损失。[6]
1705772443
1705772444
就在毛泽东正沉浸在会师前的喜悦中时,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正蒙受一场“左倾”机会主义者制造的灾难,红色根据地笼罩在肃反的恐怖气氛中。
1705772445
1705772446
提起1935年秋季陕北发生的这场悲剧,需要从头回顾一下陕北党和红军的历史。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1925年入党,黄埔四期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于1928年被派往陕西军队中从事地下工作,组织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武装斗争必须依靠农民群众,必须依靠山地打游击战争。他奔走于陕甘边界地区,争取军阀和土匪武装,扎根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在经历多次挫折后,终于和谢子长、高岗、习仲勋、马明方、张秀山等同志一起开创了革命斗争的新局面。1932年,陕甘红军游击队组建为红26军。
1705772447
1705772448
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召开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亦称北方会议),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出席会议的代表杜衡被派到陕北,当了26军政委。他指责刘志丹、高岗改造土匪武装、在白军进行地下工作是“勾结军阀”,在军事上瞎指挥。时而命令26军北上“打通国际路线”,时而命令南下占领渭华地区。红26军在优势敌军的围攻下很快失败,只有刘志丹等少数人突围。杜衡被俘,当了叛徒。
1705772449
1705772450
1933年7月红26军遭到失败后,部队只剩下几十人,有人主张“革命不成,回家务农”;有的主张分开行动,各干各的。面对这种情况,刘志丹表现坚定,重新收拾局面,组织游击队,在陕北横山地区的七八个县建立新的根据地,在他们的努力下,半年后,红旗又在陕北举起来了。
1705772451
1705772452
1934年1月,中共北方局又派郭洪涛来到陕北,担任陕北党和红军的负责人。他继续执行“左倾”路线,指责陕北党组织是“富农路线”,诬蔑刘志丹领导下的游击队“带有浓厚的土匪色彩”。还要红军“全线出击”,将陕北、陕南和四川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对他这些不切实际的“左倾”行为,陕北的同志们表示强烈地反对和抗争。1935年5月,西北工委在安定县玉家湾开会,刘志丹、高岗、张秀山、马明方等共同批评郭洪涛的“左倾”错误和宗派主义。在事实面前,郭洪涛哑口无言。这次会议决定刘志丹任前敌总指挥,高岗任政委。此后,陕北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红军主力发展到5千余人,游击队4千人,占领了保安等六个县城,苏区扩大到30个县,陕北根据地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1705772453
1705772454
1935年7月,北方局又派朱理治来到陕北苏区。他也执行王明路线,盲目夸大革命形势的高涨,要求陕北红军全线出击,将陕北、陕南和四川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陕北同志已经有了教训,再不盲从“左倾”路线了。刘志丹当面说朱理治的“宏伟目标”是“做梦”,使朱对他怀恨在心。除了不得志的郭洪涛,没人支持这位朱代表。因此,朱理治、郭洪涛与刘志丹、高岗等陕北党和红军领导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7]
1705772455
1705772456
不久,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长征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长征后,25军受到敌人重兵围剿,在鄂豫陕难以继续坚持下去。1934年11月,在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和中央代表程子华带领下开始长征。他们转战千里,进入陕西终南山区。1935年7月,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同志历尽艰险,从西安出来找到了25军,带来了遵义会议的文件和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消息。在行军途中他们看到《大公报》上有一条消息: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北上,先头部队已经到达松潘。大家高兴万分,决定向甘肃进军,迎接中央和主力红军的到来。吴焕先给中央写了详细的报告,汇报25军长征的情况,派人送往川西北(遗憾的是联络员没有找到中央)。25军翻山越岭,进至甘肃天水附近。吴焕先政委对徐海东军长说:“快见到毛主席了,咱们还不认识他呢。”因为没有电台,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络,敌人四面围攻。25军领导人决定转向陕北,去会合刘志丹。不幸,在六盘山下的一次战斗中,吴焕先政委牺牲了。[8]
1705772457
1705772458
1935年9月,红25军进入陕北根据地。16日在延川县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合。双方领导人开了联席会议,决定以朱理治、程子华、聂洪钧组成中共中央代表团,朱理治为陕甘晋省委书记,郭洪涛为副书记,聂洪钧为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25、26军合并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师。合并后的十五军团有7000多人,陕北的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1705772459
[
上一页 ]
[ :1.705772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