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72882e+09
1705772882 1936年1月,薛岳命令孙震的41军攻占名山的金鸡关,逼近蒙顶山红军主阵地前沿。吴奇伟纵队占领冷水场,打通了荥经到泸定的交通。为解雅安之围,薛岳派一个师攻飞仙关。飞仙关是雅安北至芦山、西至天全的要隘,南临雅江,水流湍急,就是冬季枯水季节也很难徒涉。在渡河攻击时,国民党军的一个团长被打死在河里,但他们投入两个团兵力猛攻飞仙关。红军弹药缺乏,被迫撤退。薛岳部占领天全县城,解雅安之围。在城内困守三个月的刘文辉得救,对薛岳感激不尽。这时,刘湘的川军也攻到了宝兴境内。
1705772883
1705772884 在各路敌军的联合进攻下,红军处境日见艰难。三个月的恶战,红军的有生力量消耗过大,得不到补充。去年9月南下时,红军有8万多人。此时已锐减到4万人,损失近半。指战员们都意识到:再打下去会把红军损失殆尽。面对现实,张国焘也承认“难以在此与敌长期周旋”。1936年2月初,张国焘、朱德、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在芦山任家坝红军总部开会,研究制订了《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其纲领是:“我军为继续扩大南下胜利,扩大民族统一战线,更有力地策应二、六军团行动,并取得在广大地区的运动战中粉碎蒋介石卖国军,决以一部位邓生、跷碛、达维、抚边钳制南、东两方之敌,主力迅速向西增进,取得道孚、炉霍、康定一带地区,以便尔后之发展。”[11]
1705772885
1705772886 根据这个新计划,红军于1936年2月15日后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再次翻越夹金山,经达维、懋功、丹巴向西转移。跟随总部行动的军委三局局长伍云甫(原中央红军无线电总队队长)在日记中写道:“2月21日,晴。0时30分由草棚出发,6时30分至夹金山顶,20时到达维宿营(约80里)。在冰雪中行数十里,寒冷彻骨,溜滑难行,甚疲劳,右腰跌伤。”[12]寥寥数语,表现出一种沉闷的心情。这次行军已经失去了南下时那种热烈高昂的气氛。张国焘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南下计划,显然没有什么收获。”[13]去年9月毛泽东的警告:“南下是绝路。”果然得到了证实。
1705772887
1705772888 [1]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13章。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63页。
1705772889
1705772890 [2]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册第8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1705772891
1705772892 [3]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册第8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
1705772893
1705772894 [4]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
1705772895
1705772896 [5]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13章。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页。
1705772897
1705772898 [6]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1705772899
1705772900 [7]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册第8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1705772901
1705772902 [8]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13章。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页。
1705772903
1705772904 [9]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1705772905
1705772906 [10]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册第8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1705772907
1705772908 [1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页。
1705772909
1705772910 [12]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红军长征日记》,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1705772911
1705772912 [13]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9篇第1章。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3册279页。
1705772913
1705772914
1705772915
1705772916
1705772917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1705770325]
1705772918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第13章 神秘的国际来客
1705772919
1705772920
1705772921
1705772922
1705772923 陕北中央与张国焘联系——张国焘态度傲慢——林育英到达陕北——张国焘告状——中央要林育英以“国际代表”身份调解——朱德冲破阻挠与中央联系——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四方面军干部拥护中央——张国焘“急谋党内统一”——中央提出新方针——四方面军决定北上
1705772924
1705772925 1935年底,对陕北的中共中央和四川的张国焘来说,都是处境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与陕北红军会合,并取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在陕北站住了脚,但形势依然严峻。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西北军三面包围苏区,随时可能发动新一轮的围剿。经过长征的红军缺少武器装备和粮食物资,毛泽东日夜思考如何巩固苏区、摆脱困境。
1705772926
1705772927 在四川的张国焘面临不利的形势。百丈大战的失利,使红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咄咄逼人,企图把红军包围消灭。红军虽然拼得很顽强,但武器装备相差悬殊,难有胜算。天已经开始下雪,红军缺少粮食、棉衣和医药,伤员在痛苦地呻吟。张国焘心情沉重,左右为难。
1705772928
1705772929 尽管在草地的决裂双方都没有忘记,但中共中央与张国焘并没有完全断绝关系。在俄界会议和卓木碉会议的《决议》中,双方都在互相谴责,俄界会议决议给张国焘留有余地,不像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做的那样绝,但双方来往电报中都避而不谈。
1705772930
1705772931 1935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张、徐、陈,通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告诉他们中央正在设法与白区党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电报警告张国焘:“你们以总司令及四方面军名义,在中央历次对蒙古的范围内发表主张外,不得用此名义作任何表示。”电报同意四方面军向川西发展,并要求张国焘“你们战况及工作情形,应随时电告党中央”。
[ 上一页 ]  [ :1.7057728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