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74423e+09
1705774423
1705774424 甲、南京两电、上海两电均收到,目前此事无从谈起,恩来事忙,暂难出去。
1705774425
1705774426 乙、我只能在保存红军全部组织力量,划定抗日防线的基础上与之谈判。
1705774427
1705774428 东、天[6]
1705774429
1705774430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蒋介石调兵遣将包围陕北,准备彻底消灭红军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西北军广大官兵,却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1936年4月间,张学良亲自到洛川与周恩来秘密会见,赞成共产党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主张。此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陆续进入西安,开通了共产党与东北军、西北军的地下交通线。张学良听说红军缺衣少食,慷慨解囊相助。当时红军没有棉衣过冬,张学良命令他在西安、咸阳的被服厂为红军赶制棉衣送去。他还通过前方的王以哲军长,几次向红军输送大笔银元,为穷困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1705774431
1705774432 尽管张学良、杨虎城一再拖延,避免与红军作战。蒋介石却毫不放松,一再督促催命,让张、杨配合胡宗南进军围剿红军。这一时期,王以哲军长与彭德怀保持密切联系,通风报信。在蒋介石严厉命令下,东北军也不得不装出进军的样子,但事先都向红军通报。1936年11月11日,王以哲通知彭德怀:
1705774433
1705774434 一、总部原令敝部于删日前进至灵武附近地区,且有迟误即从军法论罪之话。但弟深知兄方困难,故一再托辞延宕。但为不使他人猜疑计,又不得不稍行前进。粮食关系,弟部定于塞日石路进至漓旺堡。
1705774435
1705774436 二、相知在心,弟当尽可能范围极力延宕,并进止情形必随时见告。[7]
1705774437
1705774438 于是彭德怀通知徐海东部有计划地转移,避免与东北军发生冲突。王以哲的帮助使红军及时掌握了国民党军的动态,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损失。在保护红军方面,张学良、王以哲是功不可没的。
1705774439
1705774440 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当局求和无望,又面临四面包围的巨大压力,坐以待毙总不是办法。毛泽东决定实施《作战新计划》,放弃陕北苏区,向山西或陕南转移。这是一件事关全局和红军命运的大事,等于进行第二次长征。所以毛泽东特别慎重,征询彭德怀和其他军队领导人的意见。11月30日,彭德怀致电毛、周、朱、张,提出下一步行动方针:
1705774441
1705774442 一、向西政治上不利。经过高山草地、回民区域,给养不易解决,衣服鞋袜不能克服寒冷。
1705774443
1705774444 二、向南政治上好,以出河北抗日为目标,虽师出有名,亦可扩红筹款。但有使张、杨为难。且可吸引蒋向陕甘增兵,胡敌不听我们调动,而乘隙进攻盐池、定边,联成宁夏、陕北封锁,进占保安,动摇基本苏区。
1705774445
1705774446 三、向东以援绥抗日,准备在神府东渡,政治更好,更可保全苏区。[8]
1705774447
1705774448 毛泽东的意见与彭德怀不同,他还是希望向陕南转移。为了避免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冲突,毛泽东向张学良通报了红军的秘密计划。谁知张学良力排众议,要红军就地坚持,不要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急忙把这个新情况用密电通知彭德怀、任弼时:
1705774449
1705774450 彭任:
1705774451
1705774452 (甲)李毅(张学良化名——作者注)承认尽力使全线停止,但又谓无法长停,似蒋尚不愿取长期守势。我军仍须一面整理,一面准备作战,再打一仗则大局定了。
1705774453
1705774454 (乙)一二月后绥远、西北、全国有起较大变化可能。李毅建议我军熬过一二个月。
1705774455
1705774456 (丙)十二月确定在现地区以随时准备打胡姿势,加紧休息整理。最小限度经费可以解决,衣服可以做齐。
1705774457
1705774458 毛周朱张[9]
1705774459
1705774460 张学良所谓的“较大变化”究竟是什么含义,毛泽东猜想不出。当时中共中央任何人都不会想到,张学良会在12天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705774461
1705774462
1705774463
1705774464
1705774465 蒋介石、张学良
1705774466
1705774467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在此之前,张学良曾去洛阳当面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调东北军开赴前线抗日,被蒋介石一口拒绝。蒋介石对东北军、西北军不肯配合胡宗南进攻红军极为不满,又风闻张、杨部下与红军暗中往来,所以亲自来西安坐镇指挥。他一到西安,就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训话说:“我们眼前的敌人是共产党,日本人离我们很远,我们打仗要先近后远;如果远近不分,或者是先远后近,那便是先后倒置,一定失败,便不是革命。无论如何,我们此时必须讨伐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命令,中央不能不给予处置。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到陕北剿匪,中央军作你们的援军;一条是调往闽、皖地方,听中央调遣,你们不要自误。”[10]
1705774468
1705774469 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轮流向蒋介石进谏。张学良说到伤心处,痛哭流涕,但蒋介石毫不动心,大声呵斥张学良:“你们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改变剿共的政策!”杨虎城对蒋介石说:看国内形势,人心是趋于抗日的,对红军的事,可以商量办,宜用政治方法解决,不宜再对红军用兵。蒋介石与杨虎城的关系比较疏远,不像与张学良可以有话直说。他对杨虎城虽然态度和蔼,但口气却十分强硬。蒋说:“我有把握消灭共产党,我决心用兵。红军现在已经成为到处流窜的乌合之众,他们必须听从政府的命令,交出武器,遣散红军。如果共产党还要顽抗,我们将以数十倍的兵力对付这些残余之众。消灭他们有绝对把握。现在我们东、西、南三面合围,北面我已令马少云(鸿逵)派骑兵截击,一举可以把红军打到长城以北沙漠一带,在那里红军无法生存,只有瓦解投降一条路。这次用兵,要不了多长时间,即可全部解决。”他还对杨说:“要知道,我们和共产党是不两立的。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11]
1705774470
1705774471 蒋介石与共产党打了十年,深知共产党和红军的厉害。他认为现在红军势单力薄,是围剿的最好时机。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难以预料了。只要共产党存在一天,他的江山就坐不稳当。所以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绝不是张、杨二人能改变的。张、杨被蒋介石逼进了死胡同:打内战,人心不附,他们就是千古罪人;不打内战,蒋介石绝对饶不过他们。在反复权衡之后,张学良、杨虎城定下决心,实行“兵谏”。为了保密,张、杨事前没有通知共产党在西安的联络人员。
1705774472
[ 上一页 ]  [ :1.7057744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