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83687e+09
1705783687
1705783688 朝廷向南方各省征收的大量贡银,首先会交到李莲英的手中。他家的龙袍、贡丝及其他各种进贡珍宝堆积如山。所有进贡物品,慈禧太后取一半,李莲英分得五分之一,剩下的交由荣禄用于军需。两宫在西安、开封时,李莲英获利颇丰,于是他经常以洋人必然报复为由吓唬慈禧,避免她提前回京。李莲英如此,并不完全为了钱财,还源于他担心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洋人所列的黑名单上。
1705783689
1705783690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的害怕是有根据的。他指使手下的蔡姓太监每日向他知会北京的最新消息,直到收到庆亲王的信函,告知他一切平安之后,他才安下心来,不再阻挠两宫回京之事。
1705783691
1705783692 尽管他对慈禧的改革政策心存不满,但还是在荣禄的强烈建议下,收住了自己的暴脾气,保留了反对改革的保守意见,表面上对慈禧的改革表示赞同。
1705783693
1705783694 当时各省进贡到西安的银两达五百万之多。李莲英和另一位孙姓太监共同监管这些贡银。孙太监和李莲英一样贪婪,敲诈勒索的本事也毫不逊色。有一次,湖北总管将所贡银元宝送到了内务府,孙太监负责用杆秤确定数目。称完后,声称数目不足。湖北官员说道:“不可能吧,湖北的元宝都是足色,每个正好五十两,不可能出错的。”孙太监傲慢地看着他,说:“你之前上过几次贡银?对宫中规矩又知道多少?”湖北官员此时虽心中害怕,但依然坚称不可能出错。孙太监怒斥道:“那你是认为老佛爷的杆秤出了错,是吗?”他正要对这位可怜的官员拳打脚踢,慈禧听到了他们的争论(那时她居住的院子非常小),走了出来,令孙太监把贡银送进自己的屋子,要亲自称量。她接着说道:“我想定是最近贡银总出现不足的情况,我的手下太监也是为了尽责避免我被欺骗才出此策略。”
1705783695
1705783696 湖北官员垂头丧气地退了下去,路上遇到了内务府大臣继禄,继禄对他说道:“我都知道,这件事你受了委屈,但千万别往心里去。这些太监最近受到老佛爷严格管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你必须谅解,他们在北京的许多财产也被洋人抢了。”
1705783697
1705783698 广东贡品一共二十四种,但太监自作主张,为了迫使官员贿赂自己,拒绝收取其中九种,管事官员由此大惊失色,害怕慈禧怪罪下来,说是自己偷藏了那些太监拒收的贡品。于是,赶紧给太监贿赂,这是太监敛财的一个常见手段。另一手段是以太后名义大量置办物品,却拒绝付钱。西安的百姓为此吃尽了苦头。
1705783699
1705783700 很多太监以捉弄皇帝为乐,故意招惹他,惹他发怒。据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中所写,皇帝甚为幼稚,经常和太监玩游戏,例如捉迷藏,但却常遭太监侮辱。太监一来,皇帝就立即躲到角落里,闷不做声。若是皇帝被惹怒,就会大发脾气,向侍奉太监或宫女丢瓷器。但这些说法不可轻易相信,它们大多是由总管太监和保守派的官员发布的,只为诋毁光绪皇帝形象。
1705783701
1705783702 上文已经提到,两宫西逃后回京,李莲英对慈禧的影响较之前更大,宫中所有内务都由他管。李莲英也随着慈禧的意愿改变了原来反对改革的意见,转向支持。预备立宪章程经过军机处和他的修改后,得以颁布。他不止一次和慈禧开玩笑说:“老佛爷,我们现在都成了假洋鬼子了。”
1705783703
1705783704 尽管年事已高,且病患缠身,李莲英却依然坚持袒护自己的职业特权,千方百计维护太监制度。1901年,两广总督陶模呈上一封著名的奏疏,称既然皇宫嫔妃数量大为减少,应该以女侍取代太监。李莲英先是将其藏匿不上报,直到成功劝说慈禧太后绝不会废除太监制度后,才将此奏呈上。陶模的奏疏内容如下:
1705783705
1705783706 奏为请除数千年之弊政,以广盛治,谨陈管见,仰祈圣鉴事。窃维国家兴衰,系乎主德。自古人君未有亲君子而不致治者,未有亲小人而不致乱者。治乱之机,不可不察也。夫以人民之众,事机之繁,远而外国,近而宫廷,悉待治于一人之身,位则至尊,而事实至难。虽日近正直明智之士,讨论于前,犹惧未足以应万机。而乃以小人间之,则天下之不危者,几何?盖小人者,岂必皆大奸大恶,但使不读经史,不识道理,惟伺人主之喜怒为向背,则朝夕侍侧,即足以损君德于无形。夫廷臣虽有不肖,人主无由而近之,其得以常近人主者,惟宦官而已。人主与宦官日近,必与贤士大夫日疏,德之不明,过之不闻,内外之相隔,上下之不通,莫不由此,是以宦官干政之祸,史不绝书。至其有关君德者,其机甚微,而为害尤烈也。我朝家法严明,二百余年从未有内监预闻政事,至治之盛,往古所无。
1705783707
1705783708 然臣谓除弊当如除莠,留其芽孽,终恐发生,不若绝其根株,永无滋长。在皇上春秋鼎盛,圣德日新,岂至习于近侍,而为亿万世计,似有应烦圣虑者。伏思前代用宦官,盖由妃嫔众多之故。我皇上后宫减少,左右使令,本有宫女,至内廷各项差使,悉可改用士人,均不必定须内监。
1705783709
1705783710 今者乘舆西幸,扈从内监,其数尚多,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大加裁汰,酌留忠谨者二三十人,余悉遣散。回銮之后,请旨饬下王公大臣,共同筹议,定宫府一体之制,永不再选充内监,则是数千年相沿之弊政。至我皇太后皇上而始除,非惟一时之盛事,实亦千古之美谈。
1705783711
1705783712 方今外侮纷乘,事机危迫,诚如圣谕,欲求振作,当议更张。惟兴革之事,本非一端,中外臣工,当已陆续上陈。微臣之意,窃谓事有似微细而实重要者,宦官是也。此等弊政,若不早除,何以为变法自强之本。且环球各大国,均无内监,独中国尚仍旧习,彼中人士,恒相讥议。若改此制,则风声所播,外国倾心,于折冲樽俎之事,不无关系。臣备职外臣,妄言内政,惟是受恩深重,未报涓埃,冀效愚忱,以仰裨圣治于万一。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1705783713
1705783714 自此之后,建议废除太监制度的官员纷纷上书陈言,也有传言说太监制度即将被废除,但是太监们在宫中的权力依然如故,像陶模这样正直勇敢的满洲官员只是少数。书面上的改革措施非常多,然而真正具有远见且于民有益的措施依然漫漫无期。改革之路上反对派力量强大,旧制根深蒂固,阻碍了改革的步伐。内地报纸起初还笔锋犀利地抨击包括太监制度在内的腐化旧制,但不久便遭到官府的压制,此类进步新声由此渐消于耳。
1705783715
1705783716
1705783717
1705783718
1705783719 太后治下的中国 [:1705782829]
1705783720 太后治下的中国 第七章 礼节问题
1705783721
1705783722 1873年,御史吴可读呈递给慈禧太后一封密信。此密信并未直接展现慈禧太后的生活及个人性格,却依然弥足珍贵,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1705783723
1705783724 从这封密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中国官员是如何骄傲自大,而慈禧统治下的清政府又是如何幼稚无知。此类文件档案,若真想寻找来研究,数量极大。
1705783725
1705783726 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这个东方泱泱大国对所谓的西方蛮夷蔑视至极,且这种鄙夷之心根深蒂固。在这样仇外的中国,西方国家的外交手段完全行不通。中国君民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大国幻境中,不肯觉醒,实在令人惊叹。西方军队压境侵入之时,他们竟然丝毫不予抵抗。虽说西方人在中国受到了许多羞辱,但在战争中一帆风顺,这件事让西方人心中窃喜。
1705783727
1705783728 若有人专门研究慈禧太后这位主导了中国人命运和中外关系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不凡女性,下面这份文件中的信息一定会让研究者不由自主地无限敬仰她,折服于她掌控局势、运筹帷幄的能力。这份密折还隐藏着些许的幽默(也许作者并非有意为之),这幽默或许恰恰能够证明其内容的有理有据。仅供读者之娱,现将密信抄录如下:
1705783729
1705783730 窃自各国使臣赍呈国书请觐以来,诸臣会议,初则争以见与不见,继又争以跪拜与不跪拜,相持不决,近半年矣。
1705783731
1705783732 臣窃与二三同志小臣妄言,此何大事,而直举国纷纷若是乎?孟子曰:君子于禽兽何难?
1705783733
1705783734 各国之主,由各国之臣民废置如弈棋,此臣所闻也。其在京者,出门时,妇人前行或乘轿,男子为之执役步行在后,臣所见也。观其条约,无虑数十,几近万言。问:“有一语述及亲亲尊贤,国之九经否?”曰:“无有也。”问:“有一字道及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否?”曰:“无有也。”不过曰某项有利,某项于中国亦有利,以利自处,而又以利诱中国。彼本不知仁义礼智信为何物,而我必欲其率五常之性!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独聚犬马羊豕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
1705783735
1705783736 然则即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为朝廷辱?
[ 上一页 ]  [ :1.7057836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