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91725e+09
1705791725 当年在骆秉章幕府,左宗棠“内清四境”,整肃官场,打死了许多“苍蝇”,打樊燮差点弄得自己人头落地。现在做上朝廷重臣,他又要拿左右朝政的太监们的潜规则来开刀,准备来打“老虎”,他能大获全功吗?
1705791726
1705791727 经验与教训历史早有。与左宗棠个性、风格比较接近的,是本朝皇帝雍正。
1705791728
1705791729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 1722年继承皇位, 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这短短时间内,他做的改革比当了61年皇帝的父亲康熙还要多。
1705791730
1705791731 雍正勤政为民,除了每年生日睡满8小时,每天只睡4个小时。大量的时间里,他批阅了海量文件。执政近13年,单是文件批语就写了1000多万字。
1705791732
1705791733 这些批语,集中贯穿了“雍正新政”的主张。他在任内提出“新8条”,全面挑战官场潜规则。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全国之内“打老虎”:实行“耗羡归公”,实现“养廉银”制度;全力打击私吞、私分国有资产的既得利益集团。[7]
1705791734
1705791735 雍正上位短短几年,就将各种腐败事情全部列为“陋规”,通过国家顶层设计,来规范出最严格的“制度反腐”:“养廉银”实现了制度化的“高薪养廉”;“耗羡归公”则由中央统一掌管官员的福利发放。
1705791736
1705791737 雍正皇帝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建造了清朝历史以来最清廉的政府。
1705791738
1705791739 雍正皇帝看得见自己的反腐成绩,但他无法看见,因为无法突破集权的体制,改革为更大的腐败埋下了伏笔。[8]
1705791740
1705791741 左宗棠权力远不及雍正,他本应有所顾忌。所以能全面挑战王朝陋规,全在他是收疆重臣,功高位显,可以保持个体的相对独立性,我行我素。
1705791742
1705791743 左宗棠并非刻意这样,出山以来,他一直这么为人处事的。与张亮基,待骆秉章,对曾国藩,看不惯就骂。现在他已经是朝廷重臣,别人奈何不了。
1705791744
1705791745 左宗棠的独立性,卧龙出山,主政湖南时有效,战龙出湖,纵横战场时有用,统帅大西北时可以发挥,但他没有想到,到了朝廷,看似飞龙在天,却感觉像飞龙被关进了笼子。
1705791746
1705791747 权力再大又能如何?哪怕他是雍正皇帝。源头滋生腐败,治标而不治本,永远解决不完。
1705791748
1705791749 在清廷全盘腐败的时代,左宗棠有勇气挑战,并争得局部胜利,意义也不是没有:国家无论制度多么完善,要想政府高效廉洁,都离开不了人去践行、力争。写在纸上的制度都是死的,要靠人用行动将它激活;没有人去激活,制度等于没有。左宗棠虽在对腐败治标,但他用行动激活了反腐制度。
1705791750
1705791751 显然,左宗棠的独立个性,不会只限于挑战“帝国陋规”。(“陋规”是封建官僚制度里的一个专有名词。上级来了要招待,要请吃,要送礼,要送钱,就属于“陋规”。翻译成现代话,吴思叫它“潜规则”,易中天则称它是“非典型腐败”。)
1705791752
1705791753 他刚直的个性,非凡的办事能力,注定会正面冲击到风雨飘摇的帝国大厦的根基:官僚制度。
1705791754
1705791755 官僚制度是催生官僚主义的温床,官僚主义是官僚制度的副产品。 1963年,周恩来总理曾列举了官僚主义有20种表现。概括地说,官僚主义是脱离民众、摆官架子、不担责任、不干实事、假公济私的行为。官僚主义是产生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根源。
1705791756
1705791757 左宗棠在湘官集团中的地位随之也发生了变化,曾国藩在1872年病死,左宗棠事实上已经成了湘官集团的领袖人物。进京后一次次冲击清廷陋规,是扳倒杨霈后的必然,是无意为之的第二轮冲击波。
1705791758
1705791759 第二轮来挑战,左宗棠是功成名就、功德圆满,还是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
1705791760
1705791761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1705785975]
1705791762 冲击官僚
1705791763
1705791764 左宗棠入值军机处,在工作中开出的第一炮,是以“廉干”的行动,冲击晚清臃肿低效、人浮于事的官僚体系。
1705791765
1705791766 慈禧太后病好后,两宫太后在勤政殿召见左宗棠及军机处各位大臣。
1705791767
1705791768 清廷官僚集团积习已久,早请示,晚汇报,中间只跑跑龙套。谁也没料到,左宗棠叩头面见后,第一句话就说,要修治北京城的桑乾河、永定河。
1705791769
1705791770 他说:“臣从山西入河北,所见大出意外”,尤其皇城附近郊区,河道堵塞,水到处乱流,而沙尘暴严重,田地几乎一片荒芜,再这样下去,过几十年,北京城非被沙尘暴淹没不可。因此,他主动申请,自己带三千步兵,来“修治河道,治沙植树”。
1705791771
1705791772 慈禧太后每天沉溺于政治斡旋,对眼皮底下的“北京治沙”完全陌生,听到十分吃惊,问:两位王爷、众位大臣,你们知道这些严重情况吗?
1705791773
1705791774 这一句问得大家都傻了眼。只好照实汇报:我们确实不知道,当地的县官也没有报告上来。
[ 上一页 ]  [ :1.7057917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