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99943e+09
1705799943 [6]徐中约(Immanuel C.Y. Hsü ):《现代中国的兴起》(The Rise of Modern China),美国,纽约,1970年,第413页。另见J.F.贝德雷(J.F.Baddeley):《俄国•蒙古•中国》(Russia,Mongolia,China),英国,伦敦,1919年,第2卷,第208页。
1705799944
1705799945 [7]义和团运动发源流行于华北民间的宗教秘密团体,其名称叫做义和拳,西方按字面意思译为“正义和谐之拳”(“Righteous and Harmonious Fists”),或简称为“Boxer”。它取“正义”、“和谐”之义,以一种中国拳的形式出现。信教人确信,在打仗时,通过一系列姿态和招式做准备工作,使心灵和肉体达到和谐一致,这样就可以达到刀枪不入的境界,从而无需惧怕外国人的洋枪洋炮。义和团运动的目标是驱逐外国人,杀死传教士。他们吸引了大批信徒,迫使清政府对其让步。他们围攻天津的外国机关和北京的外国使馆,随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起源过程和后果,请见《义和团灾祸》(The Boxer Catastrophe),美国,纽约,1955年。
1705799946
1705799947 [8]该条约叫做《普茨茅斯条约》,这份条约是日、俄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5日签订的。
1705799948
1705799949 [9]奉天当时是东北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中心。
1705799950
1705799951 [10]有关这一条约的详情,请见费正清等:《东亚:现代的变迁》(East Asia: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美国,波士顿,1965年,第481页。
1705799952
1705799953 [1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展出文件第57号,第194号。
1705799954
1705799955 [12]有关孙中山的生活,见霍华德•L.鲍曼(Howard L. Boorman):《“中华民国”人名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 of China),美国,纽约,1967—1969年,第3卷,第170—188页。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的权威性著作很多,其中1977年出版的马丁•韦伯著《孙中山:不屈不挠的爱国者》(Sun Yat-sen:Frustrated Patriot)是较好的一部。
1705799956
1705799957 [13]有关袁世凯的生平,见《“中华民国”人名辞典》,第4卷,第78—79页;有关其详情,见陈志让(Jerome Chen):《袁世凯》,美国,斯坦福,1961年。
1705799958
1705799959 [14]李剑农:《中国政治史 1840—1928》,美国,斯坦福,1967年,第467页。
1705799960
1705799961 [15]北伐是由蒋介石主持的为消灭军阀势力而进行的对中国北部的远征,详情见下文。
1705799962
1705799963 [16]王季:《少帅张学良 1928—1931》,第40页。
1705799964
1705799965 [17]有关北伐的详情,见D.A.约旦:《北伐:1926—1928年中华民族的革命》(The Northern Expedition:China’s National Revolution of 1926-1928),美国,火奴鲁鲁,1967年。
1705799966
1705799967 [18]关于这一时期军阀政治的详情,请见白鲁恂(Lulian W. Pye):《军阀政冶》(Warlord Politics),美国,纽约,1971年。
1705799968
1705799969 [19]该条约规定,租借辽东半岛,包括旅顺港、大连、南满铁路、安东—奉天铁路的租期由25年延长到99年。根据这个条约,日本人还获得了在南满租借土地以营造为经营商业、制造业或农业所必需的建筑物的权利,以及旅游、居住和工作自由的权利。见费正清:《东亚》,第648—687页。
1705799970
1705799971 [20]关于满洲并入中国的背景资料,见欧文•莱蒂莫尔:《满洲:冲突的策源地》(Manchuria:Cradle of Conflict),美国,纽约,1932年。另见《东北年鉴》,奉天,东北文化社,1931年。
1705799972
1705799973 [21]K.S.莱特里特:《远东简史》,美国,纽约,1962年,第586页。
1705799974
1705799975 [22]关于汉人移民东北的详情,见罗伯特•李:《清朝历史上的满洲开拓者》(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英国,剑桥,1970年,第1、5章。另见前引《满洲:冲突的策源地》,第3章。
1705799976
1705799977 [2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D-12。
1705799978
1705799979 [24]《张大元帅哀挽录》,奉天,1928年,第1卷,第16页。
1705799980
1705799981 [25]J.B.鲍威尔:《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My Twenty-Five Years in China),美国,纽约,1945年,第88页。
1705799982
1705799983 [26]J.B.鲍威尔:《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My Twenty-Five Years in China),美国,纽约,1945年,第88页。
1705799984
1705799985 [27]《张大元帅哀挽录》,第1页。
1705799986
1705799987 [28]《分省中国人物志》,上海,1927年,第521页。原文是日文版。
1705799988
1705799989 [29]《分省中国人物志》,上海,1927年,第521页。原文是日文版。另见王季前引文,第41页。
1705799990
1705799991 [30]“五四”运动是为抗议中国政府在山东问题上的屈服而于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的学生运动,它触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民族爱国的政治运动和文化教育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见周策纵(Chow Tse-tsung):《五四运动》(The May Fourth Movement),英国,剑桥,1962年。
1705799992
[ 上一页 ]  [ :1.7057999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