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799988e+09
1705799988
1705799989 [29]《分省中国人物志》,上海,1927年,第521页。原文是日文版。另见王季前引文,第41页。
1705799990
1705799991 [30]“五四”运动是为抗议中国政府在山东问题上的屈服而于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的学生运动,它触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民族爱国的政治运动和文化教育运动。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见周策纵(Chow Tse-tsung):《五四运动》(The May Fourth Movement),英国,剑桥,1962年。
1705799992
1705799993 [31]关于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政府在广东的活动,见马丁•韦伯前引书。
1705799994
1705799995 [32]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南京,1947年,第4—5页。
1705799996
1705799997 [33]J.谢里登:《中国军阀:冯玉祥》(The Chinese Warlord:Feng Yu-hsiang),美国,斯坦福,1966年。
1705799998
1705799999 [34]关于这一时期国共合作和分裂的详情,见H.R.阿塞克斯:《中国革命的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美国,斯坦福,1961年。
1.7058e9
1705800001 [35]有关暗杀经过,见下文。
1705800002
1705800003 [36]王季前引文,第31页。
1705800004
1705800005 [37]详见下文。
1705800006
1705800007 [38]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5。日本当时还不知道东北蕴藏着后来在大庆和辽河流域发现的丰富的石油贮量。
1705800008
1705800009 [39]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5。日本当时还不知道东北蕴藏着后来在大庆和辽河流域发现的丰富的石油贮量。
1705800010
1705800011 [40]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5。日本当时还不知道东北蕴藏着后来在大庆和辽河流域发现的丰富的石油贮量。
1705800012
1705800013 [4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7。
1705800014
1705800015 [42]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7。另见“展出文件”第175号。
1705800016
1705800017 [4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D-17-18。另见《我刺杀了张作霖》,日本,东京,1954年,第194—201页。
1705800018
1705800019 [4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7。
1705800020
1705800021 [45]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文件,P•D-17,P•D-18。
1705800022
1705800023
1705800024
1705800025
1705800026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图文全译本) [:1705799520]
1705800027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图文全译本) 第一章 26岁的少帅
1705800028
1705800029 打败冯玉祥后,吴佩孚报请北京政府,授予张学良陆军上将军衔,张学良时年26岁。此后,他便在奉军内部逐渐获得了“少帅”的称谓。
1705800030
1705800031 蜚声中国政界、军界的张学良少帅,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中国大陆东北,今天的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詹家窝堡村。其父张作霖官运亨通,一跃而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北洋军阀政府的末代元首。其僚属尊称他为“老帅”,故人称其子张学良为“少帅”。
1705800032
1705800033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共有妻妾六人,八子六女。张学良为张作霖原配夫人赵氏所生,兄弟八人中排行老大。[1]张学良11岁时,其母便因病离人世而去。[2]
1705800034
1705800035 在张学良很小的时候,其父张作霖就在中国称霸一方了。但他发迹于绿林草莽之中,文化素养甚低,不通文墨,只上过一年私塾,所以他几乎是个文盲。
1705800036
1705800037 文盲的张作霖,在与对手角逐中,吃了不少苦头,深感文化在实现个人野心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自己不通文墨之苦,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他不愿意看见自己遭受的苦痛再在儿女身上重演,望子成龙之心迫使他一心想把儿女培养成通达事理、识文通墨的文武全才。尤其对长子张学良,更是倾尽心血,全力栽培。张学良刚满7岁,张作霖就特聘地方的儒学名流做家庭教师,为其启蒙。后来又聘请当地有名望的鸿儒为他讲授经史典籍。然而,张学良这个既淘气、又聪颖过人的小家伙,并不用心学习,专爱恶作剧,宁愿在父亲的兵营周围玩耍,也不愿在家里面壁读书。因此,他的注意力始终也没有集中到学习儒学上来。结果,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并未在张学良身上产生多大影响。
[ 上一页 ]  [ :1.7057999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