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0488
1705800489
起初,张学良犹豫不决,采取中立观望的立场。他不相信国民党,害怕中央政府有朝一日会剥夺他在东北的最高权力;同样,他更不愿与他父亲的老对手冯玉祥之辈结盟。还有苏联,刚刚过去的“中东铁路事件”使他心有余悸,[19]他怕俄国人会乘机让共产主义在东北落地生根;更可怕的是日本,这个虎视眈眈的强邻一刻也未打消它对东北的野心。此外,东北在当时是中国最繁荣而稳定的地区,因此,他不能为积极参加内战,而冒因小失大之危险。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使他对双方所献的殷勤都没抱什么好感。他宁愿暂作壁上观,使这场内战处于僵持状态。这种形势有利于加强他的地位,这样,在这场权力的多边之争中,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筹码。[20]
1705800490
1705800491
早在1929年5月初,听说北方军阀准备成立军事联盟,少帅便决定联合其他东北将领,谴责冯玉祥。[21]少帅对中原内战的第一个公开反应,是于1930年3月1日向交战双方发表通电。在这份通电中,少帅指出,尽管蒋阎二人在关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问题上政见不同,但双方都应认识到,武装冲突、国家分裂是绝对不符合中国利益的。他恳请双方珍惜统一大局,各自退让,罢兵息争。在另一份私人电报中,张学良分别警告蒋介石和阎锡山,目前东西列强环伺中国,在这个紧要关头重燃内战之火,可能会招致苏联的入侵。张学良告知南京和太原,苏联政府正在中苏边境一线集结军队。[22]
1705800492
1705800493
1705800494
1705800495
1705800496
张学良(左)和傅作义会谈后合影。
1705800497
1705800498
东北的军政官员对这些问题,与少帅意见并不完全一样。譬如,在讨论东北对中原战争的态度的高级军政首脑会议上,所有先大帅时期的少壮派都倾向于支持北方同盟;而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老派则主张闭关自守,保境安民,不与任何一方合作。[23]这种局面曾一度束缚了他的手脚,也阻碍了他入关称雄的意图。
1705800499
1705800500
从1929年末开始,张学良成了中国政坛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两大敌对阵营纷纷向少帅大献殷勤。奉天城里,南来北往的使者说客,摇唇鼓舌,频频活动。双方代表都声称自己获得了成功,但在公开场合却都拒绝承认,因为少帅此时仍闪烁其词,对任何一方都没做肯定的承诺。
1705800501
1705800502
1930年3月初,张学良的名字没有在列有阎锡山及其麾下40名将领和政界人士的通电上出现,这引起了外界的普遍猜疑。人们纷纷揣测,少帅可能不支持阎锡山。此外,许多亲南京的政治观察家确信,张学良最终必将站到蒋介石一边,其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存在着俄国侵略东北的威胁,另一方面存在着日本对少帅的压力。当此外患迫近的紧要关头,少帅似乎意识到中国国内和平统一的意义,因为只有保持统一,才能形成抵御外侮的联合阵线。[24]
1705800503
1705800504
然而,正当此时,阎锡山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傅作义将军访问了奉天。他对记者们说,少帅已经明确表示支持阎锡山的事业。由于少帅和许多东北军政要人都很敬重傅作义的为人,故他的声明引起了南京方面的恐慌。与此同时,少帅的私人高级秘书王树翰恰巧到了太原。南京方面认为,此举显然是奉天与太原之间已开始谈判。这个消息促使南京急忙往奉天增派代表,除了正式代表吴铁城以外,1930年春,张群先生也被派往奉天。[25]
1705800505
1705800506
1705800507
1705800508
1705800509
1931年,张学良(左)与张群在南京元旦阅兵观礼台上。
1705800510
1705800511
张群与许多东北军事将领私交甚厚,因为他们同是留学日本的同窗好友。凭借这点,他便在谈判中发挥了比吴铁城更为有效的作用。张群在奉天一直逗留到夏天,与少帅进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会谈。据说他终于为南京的事业获得了许多非正式的支持。然而,南京与奉天之间非正式的协议事属机密,鲜为人知。尽管张学良在3月初的通电中已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意图,但众所周知,单凭其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不会轻易答应帮助蒋介石的。[26]
1705800512
1705800513
正当南京代表在奉天与少帅讨论条件时,东北代表在南京也正在与蒋介石商议。据说双方达成了一项非正式协定,南京政府将拨款1500万元,作为奉军南下入关,与南京军队合作的军费。[27]
1705800514
1705800515
阎锡山风闻南京与奉天之间这一未得到证实的协议,深恐东北会从北方抄他的后路,急忙往天津方面增派援兵。[28]而张学良未做任何官方的解释,就命令于学忠统率奉军南进,移驻关内的重要战略城市滦州。此外,少帅的部队还从东北开往青岛,加强南京在山东的防御力量。[29]由于这些军事调动,张学良与阎锡山之间的关系开始达到决裂的边缘。
1705800516
1705800517
除了军事局势日益紧张以外,张群在奉天的出现也使阎锡山感到憋气。张群在奉天,频繁出入少帅的官邸,宾主你来我往,谈笑风生。与此相反,阎锡山的代表却大受冷落,他们实际上没有机会与少帅商谈,少帅只是派人间接地与他们表面敷衍,虚与委蛇。冯玉样的代表更惨,据说他们一直等了几个星期,也未被少帅接见。[30]
1705800518
1705800519
1930年夏,少帅离开东北,前往河北的避暑胜地北戴河消夏。这时蒋介石与北方阎、冯联军正打得不可开交,战局已呈胶着状态。8月15日,一直为阎锡山军占领的济南被南京军队攻克,战局遂朝着有利于南京的方向转化。[31]随着这一新动向的出现,张学良的地位变得更重要了。蒋介石及其代表把攻克济南看做是动员东北军队从背后打击阎锡山的极好时机,它将使山西军队受到致命一击。如能这样,那就不论少帅愿意与否,他都不得不卷入冲突,加入南京阵营。[32]
1705800520
1705800521
蒋介石和阎、冯此时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曲意奉承、拉拢少帅。北戴河本是一个宁静幽雅的避暑胜地,一瞬间却变成了南北军人政客们频繁出入的喧嚣场所,宛如时局的中心。南京方面的代表吴铁城随同少帅来到北戴河,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了张学良在这块避暑胜地的同伴。[33]来自南京的密使张群在北戴河又一次发挥了他的魅力,不仅成功地接近了张学良,而且终于从他那里弄到一项协议。正是在北戴河期间,张学良才最后决定支持蒋介石。[34]随着济南的陷落,阎、冯联军在陇海、津浦铁路沿线战场上的战局急剧恶化。为了挽回败局,8月间,阎锡山及其北平扩大会议的同僚们决定立即在北平成立一个反对派政府。自5月以来,北平的各派系代表便一直在讨论组建北方联合政府的问题。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政府,这是支撑北方反蒋军政联盟威望的最后战略尝试。[35]阎锡山和他的同僚们再次派代表赴北戴河劝说张学良认清蒋的面目,与北方合作,接受阎锡山对他的期望和任命,至少,少帅应保持缄默,继续扮演他的中立角色。尽管阎锡山已经把少帅的名字列入新成立的反对派政府的11名国府委员名单之上,但这并未改变少帅的最后决定。1930年8月,少帅谢绝阎锡山的好意,否认自己参加了阎的政府,这无疑是东北方面对阎锡山第一次公开的沉重打击。[36]
1705800522
1705800523
1930年9月9日,北方反对派政府终于成立了,阎锡山就任新国府主席。[37]然而,这个新政府的基础极为脆弱,它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东北的态度,取决于少帅下一步的行动。
1705800524
1705800525
1705800526
1705800527
1705800528
中原大战前后的阎锡山。
1705800529
1705800530
经过长时间的观望与考虑,少帅终于摆平了南京与东北四省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8月底,少帅从北戴河返回奉天。9月10日,就在北方反对派政府宣告成立的第二天,张学良在奉天召开东北高级秘密会议。会上,少帅宣布了他的意图: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保持国内统一。接着,他分析了北方军事联盟,认为它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松散联盟,即使打败南京国民政府,日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蒋介石虽亦不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一筹。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兵言和,从速实现全国统一。如此,东北必须以武力入关,帮助南京中央政府。[38]东北高级会议开过几天以后,少帅终于决定偏向南京中央政府,对中原大战,进行武装调停。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向全国发表戏剧性的通电,此举轰动了整个世界,在中国政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部分通电内容大意如下:
1705800531
1705800532
……只有顺乎民意,终止无价值的国内纷争,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建设。内乱初现之时,学良曾于3月1日电请双方息兵言和,讵料本人的努力毫无结果。开战七个多月以来,战祸连天,民生涂炭,学良至感遗憾。如听任目前之局势继续发展,国家无疑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学良不忍目睹同胞陷于水火之中,故决定,尽学良之所能,重建国内和平,拯救人民于兵连祸结的灾难之中,制定国家民族持久繁荣之计。为此目的,我们此后将信赖中央政府。学良将不遗余力,以苏民困,挽回国家日益下降的国际声望。[39]
1705800533
1705800534
尽管该电文在立场上言辞朦胧,没有包括张学良打算如何调停的具体意图,但是,就在第二天,1930年9月19日,东北军接到开赴天津的动员命令。这一有利于蒋介石的军事干预行动确实给了北平新组建的反对派政府以最后的致命打击。少帅命王树常和于学忠将军统率十多万东北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开进河北省。这是奉军第四次入关。但是,这一次与过去三次有所不同。老帅时代,奉军三次入关,为的是争夺地盘,扩充势力,结果,加剧了中国分裂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这次少帅率东北军挥师南下,虽不能完全排除军阀所固有的个人野心,但与一般旧军阀不同,张学良确实有意实现国内和平,促成中国早日统一。从少帅这次军事行动的后果上来看,足可以证明这一点。
1705800535
1705800536
一接到张学良的军队开始动员的消息,反蒋同盟便知道自己的末日来临了。阎锡山立即宣布辞去新组建的反对派政府主席的职务。其后不久,在天津和北平任职的所有山西官员都放弃了他们的职位。[40]新政府的官员,包括扩大会议的全体代表也纷纷从北平撤到太原。国民党左派领袖汪精卫曾经率先发起组建反对派新政府,此刻也不得不凄楚而又愤愤不平地告别北平。临行之前,在一些日本报纸争相刊载的记者招待会上,汪对少帅的和平纲领表示强烈的愤慨。他宣称,如果奉天真心想和平解决南北之间的冲突和麻烦,他本人倒愿意合作。然而,汪补充道,现在奉天已经诉诸武力,我们便只有撤离北平,退避太原了。[41]汪精卫的政治理想落了空,此后,他便对少帅产生了难以化解的怨恨。
1705800537
[
上一页 ]
[ :1.7058004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