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1438e+09
1705801438 [1]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最初于1921年7月30日在上海举行,下列13人出席了大会: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王尽美、邓恩铭、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周佛海、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然而,会议开始前不久,何叔衡被派回湖南,所以只有12个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召开了几个晚上的秘密会议以后,与会者之一(李汉俊)的家遭到警察的搜查,陈公博被警察的监视吓坏了。他本来是携带新婚夫人到上海度蜜月的,于是借机仓皇逃离,只剩下11个人继续开会。因为警察的搜捕,他们决定搬到嘉兴南湖开会。由于李汉俊的家遭到搜查,他没有去,只剩下10个人出席会议。要想详细研究成立会议的情况,请见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美国,劳伦斯,1971年,第2卷,第2章。其他与会者的著作有陈公博:《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美国,纽约,1960年;《寒风集》,N.P.,1944年,第197—267页。陈潭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忆录》,载于《共产国际》,美国版,第3卷,第10号,1936年10月,第1961—1966页;英国版,第13卷,第9号,1936年9—10月,第57—569页。周佛海:《往矣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21—46页。
1705801439
1705801440 [2]关于李大钊的详细生活和他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贡献,请见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Li Da-z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英国,剑桥,1967年。关于陈独秀的生活和贡献,请见郭成棠:《陈独秀》,美国,新泽西,1975年。
1705801441
1705801442 [3]第一次围剿是1930年10月;第二次是1931年2月;第三次是1931年9月;第四次是1933年4月;第五次是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见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台北,1965年。
1705801443
1705801444 [4]描写长征的第一部书是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美国,纽约,1961年,第五部分。下列有关长征的书值得一读:尼姆•韦尔斯:《红色骚动》(Red Dust),美国,斯坦福,1952年;艾格尼丝•斯沫特莱:《伟大的历程:朱德的生活与时代》(The Great Road:The Life and Times of Zhu De),美国,纽约,1965年;安东尼•加村万底:《长征》(“The Long March”),载《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1965年,第22期,第89—124页;杰罗姆•切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Mao Zhe-d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年,第185—200页;张国焘前引书,第2卷,第5、6、7章;迪克•威尔森:《长征》,美国,纽约,1971年;詹姆斯•哈里森:《通往权力的长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921—1972》(The Long March to Powe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1-1972),美国,纽约,1973年,第2、3、4章。关于这一问题的中文资料见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香港,197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回顾长征》,北京,1957年;陈毅等:《艰难的岁月:革命斗争回忆录》,香港,1976年;张春如:《长征的故事》,香港,1954年。
1705801445
1705801446 [5]《毛泽东选集》,北京,外文出版社,1967年,第1卷,第60页。
1705801447
1705801448 [6]斯沫特莱前引书,第309页。
1705801449
1705801450 [7]斯诺前引书,第180—181页。
1705801451
1705801452 [8]林毓英是林彪的叔父,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劳工运动。1933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的代表,出席了莫斯科国际共产主义工会会议。后来他和王明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他受命将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转达给中国共产党,为保密起见,他化名为张豪。见张国焘前引书,第445页。
1705801453
1705801454 [9]关于这段历史背景,请见鲁曼•P.范斯莱基:《敌人与朋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统一战线》(Enemies an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美国,加利福尼亚,1967年,第3、4章。
1705801455
1705801456 [10]实际上,共产国际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当时曾发表一份宣言,但是这一消息从未传达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中收录了这一中文的宣言。见《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洋书堂缩微资料》,东京洋书堂,1969年,第1卷;《时论选集》,上海,1937年;王健民前引书,第3卷,第42—45页;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国民史参考资料》,上海,1951年,第263—268页;郭化龙:《中共史论》,台北,1969年,第2卷,第83—86页。该宣言的英文版登载于《共产国际》,第13期,1936年2月,第213—214页;维拉•西蒙娜:《革命中的中国》(China in Revolution),英国,格林威治,1968年,第197—220页;劳伦斯•R.辛格:《危机中的中国》(China in Crisis),美国,纽约,1945年,第613—619页。关于对这一宣言的论述,见詹姆斯•C.托马森:《共产党的政策和中国统一战派》,载《中国论文选》,1957年,第11篇,第105—112页。
1705801457
1705801458 [11]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见前引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3—178页。仔细阅读毛泽东对“从上到下的统一战线”的解释可以体会到,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只保持一种松散的隶属关系,而他们正是毛泽东要联合的对象。毛泽东这里指的是像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和宋哲元等人。另见《西安事变资料》,北京,1980年,第1辑,第20页。
1705801459
1705801460 [12]张国焘前引书,第456页。
1705801461
1705801462 [13]格林前引书《阎锡山》,第218页。
1705801463
1705801464 [14]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
1705801465
1705801466 [15]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
1705801467
1705801468 [16]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第1920页。后来在1935年末,孙科负责恢复了中苏文化交流。这显然具有政治含义。见《中国的抵抗和革命》,美国,柏克莱,1974年,第41页。
1705801469
1705801470 [17]陈立夫前引文,第20页。
1705801471
1705801472 [18]何干之:《现代中国革命史》,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1705801473
1705801474 [19]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102页。
1705801475
1705801476 [20]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美国,纽约,1957年,第20页。另见陈立夫前引文,第20页。
1705801477
1705801478 [2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宗旨,它类似于阿伯拉罕•林肯的来自于人民、受制于人民和为之于人民的政治宗旨。三民主义是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1705801479
1705801480 [22]东北地区或满洲原先由三个省组成,后来分为九个省。它们通常被简称为东北,这是张学良的世袭领地。
1705801481
1705801482 [23]埃德加•斯诺:《北京游历》(Journey to the Beijing),美国,纽约,1958年,第151页。
1705801483
1705801484 [24]共产党在江西时,这一政策只适用于“白军”的普通士兵。到达陕北后,也适用于军官了。见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国漫评:1936—1945》(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1936-1945),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50页。
1705801485
1705801486 [25]见孙铭九前引书,第17页;鲁泌:《论张学良》,香港,1948年,第24页。但据张国焘的回忆,这个人不是高福源,而是万毅。见张国焘前引书,第2卷,第449页。
1705801487
[ 上一页 ]  [ :1.7058014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