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145e+09
1705801450 [7]斯诺前引书,第180—181页。
1705801451
1705801452 [8]林毓英是林彪的叔父,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劳工运动。1933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的代表,出席了莫斯科国际共产主义工会会议。后来他和王明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他受命将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转达给中国共产党,为保密起见,他化名为张豪。见张国焘前引书,第445页。
1705801453
1705801454 [9]关于这段历史背景,请见鲁曼•P.范斯莱基:《敌人与朋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统一战线》(Enemies an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美国,加利福尼亚,1967年,第3、4章。
1705801455
1705801456 [10]实际上,共产国际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当时曾发表一份宣言,但是这一消息从未传达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中收录了这一中文的宣言。见《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洋书堂缩微资料》,东京洋书堂,1969年,第1卷;《时论选集》,上海,1937年;王健民前引书,第3卷,第42—45页;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国民史参考资料》,上海,1951年,第263—268页;郭化龙:《中共史论》,台北,1969年,第2卷,第83—86页。该宣言的英文版登载于《共产国际》,第13期,1936年2月,第213—214页;维拉•西蒙娜:《革命中的中国》(China in Revolution),英国,格林威治,1968年,第197—220页;劳伦斯•R.辛格:《危机中的中国》(China in Crisis),美国,纽约,1945年,第613—619页。关于对这一宣言的论述,见詹姆斯•C.托马森:《共产党的政策和中国统一战派》,载《中国论文选》,1957年,第11篇,第105—112页。
1705801457
1705801458 [11]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见前引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53—178页。仔细阅读毛泽东对“从上到下的统一战线”的解释可以体会到,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只保持一种松散的隶属关系,而他们正是毛泽东要联合的对象。毛泽东这里指的是像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和宋哲元等人。另见《西安事变资料》,北京,1980年,第1辑,第20页。
1705801459
1705801460 [12]张国焘前引书,第456页。
1705801461
1705801462 [13]格林前引书《阎锡山》,第218页。
1705801463
1705801464 [14]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
1705801465
1705801466 [15]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
1705801467
1705801468 [16]周恩来的信被收录在陈立夫著《抗日战争准备工作之回忆》(载《近代中国》,台北,1977年,第2号,第1618页)一文中。周恩来的信标明的日期是9月1日,没注明年份,但陈立夫说,周恩来的这封信是1935年秋写给他和其兄的,第1920页。后来在1935年末,孙科负责恢复了中苏文化交流。这显然具有政治含义。见《中国的抵抗和革命》,美国,柏克莱,1974年,第41页。
1705801469
1705801470 [17]陈立夫前引文,第20页。
1705801471
1705801472 [18]何干之:《现代中国革命史》,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1705801473
1705801474 [19]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102页。
1705801475
1705801476 [20]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美国,纽约,1957年,第20页。另见陈立夫前引文,第20页。
1705801477
1705801478 [2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宗旨,它类似于阿伯拉罕•林肯的来自于人民、受制于人民和为之于人民的政治宗旨。三民主义是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1705801479
1705801480 [22]东北地区或满洲原先由三个省组成,后来分为九个省。它们通常被简称为东北,这是张学良的世袭领地。
1705801481
1705801482 [23]埃德加•斯诺:《北京游历》(Journey to the Beijing),美国,纽约,1958年,第151页。
1705801483
1705801484 [24]共产党在江西时,这一政策只适用于“白军”的普通士兵。到达陕北后,也适用于军官了。见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国漫评:1936—1945》(Random Notes on Red China:1936-1945),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50页。
1705801485
1705801486 [25]见孙铭九前引书,第17页;鲁泌:《论张学良》,香港,1948年,第24页。但据张国焘的回忆,这个人不是高福源,而是万毅。见张国焘前引书,第2卷,第449页。
1705801487
1705801488 [26]许芥昱:《周恩来:中国的老管家》(Zhou En-lai:China’ Gray Eminence),美国,纽约,1968年,第116—117页。
1705801489
1705801490 [27]张国焘前引书,第2卷,第251页。
1705801491
1705801492 [28]许芥昱前引书,第117页。
1705801493
1705801494 [29]指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705801495
1705801496 [30]这首歌的作者是共产党员张寒晖。张是河北人,他以“明”为笔名发表了这首歌。
1705801497
1705801498 [31]苗剑秋属于东北军的少壮“激进派”。1937年“二•二”事件后,他亲到香港,把这段经历讲述给当时正在香港的斯诺夫妇。见尼姆•韦尔斯(海伦•斯诺):《西安事变要闻》,载《中国史稿》。该书作为尼姆•韦尔斯“远东全集”的第1卷,美国,加利福尼亚,1961年,第97页。日文资料把苗剑秋说成是使少帅接近共产党的主要人物。关于张学良开始与共产党往来的详细过程,见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7/072—79。
1705801499
[ 上一页 ]  [ :1.705801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