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1844
1705801845
[55]见德国外交部档案:《德国对外政策文件,1918—1945》,C辑,第三帝国,第一阶段,第4卷,1935年4月—1936年3月,No.416/439,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局,1966年。
1705801846
1705801847
[56]1935年12月,张群接替汪精卫任南京政府的外交部长。
1705801848
1705801849
[57]关于蒋介石对有吉的允诺,可见外交部致中国驻东京大使的电报,1935年11月21日。见《中日外交资料总编》,第4卷,第41页。
1705801850
1705801851
[58]约翰森致胡尔的电文,1935年3月5日,USNA793•94/777。
1705801852
1705801853
[59]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展出文件,第215号。
1705801854
1705801855
[60]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展出文件,第977号;副本,No.9542—9547。
1705801856
1705801857
[6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展出文件,展出文件,第216号;副本,No.2727—2728。
1705801858
1705801859
[62]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展出文件,展出文件,第216号;副本,No.2727—2728。
1705801860
1705801861
[63]展出文件,第704号;副本,No.7523—7524,7878。
1705801862
1705801863
[64]在华北,日本策动蒙古和满洲傀儡军队进攻绥远的中国军队。见吴天威前引书,第64页。
1705801864
1705801865
[65]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展出文件,第3241号。
1705801866
1705801867
[66]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展出文件,第217号。
1705801868
1705801869
[67]1936年8月24日的成都事件是日本方面造成的,日本坚持要在四川省会开设领事馆,这一要求当即遭到当地政府的反对,也受到南京政府的拒绝,因为成都不属于条约中所规定的通商口岸,日本人坚持一意孤行。结果,民众反抗,示威反对,在骚乱之中,杀了两名日本人。另一事件发生在广东南部乡间,1936年9月3日,一个日本人在当地被杀。见比森:《日本在中国》,第144页。
1705801870
1705801871
[68]会谈的内容保密,但中国外交部长曾向英国和美国大使透露过会谈的内容。见英国外交部F•405《秘件》,克奈茨贝尔—休金森爵士由南京致爱登先生的电文,1937年1月4日。F•239/3510。另见比克致胡尔的电文,1936年9月29日、10月2日,USNA793•94/8194,793•94/8198。
1705801872
1705801873
[69]徐淑希:《华北问题》,上海,1937年,第360页。
1705801874
1705801875
[70]休•鲍尔敦:《日本的现时代》(Japan’s Modern Century),美国,纽约,1970年,第390页。
1705801876
1705801877
[71]多罗西•保尔格:《美国和1933—1938年的远东危机》(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 Crisis of 1933-1938),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6年,第187页。
1705801878
1705801879
[72]多罗西•保尔格:《美国和1933—1938年的远东危机》(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 Crisis of 1933-1938),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6年,第188页。
1705801880
1705801881
[73]英国公文记录《秘件》,H.克奈茨贝尔一休金森爵士由南京致爱登先生的信,1936年11月27日,F•24—/3510。
1705801882
1705801883
[74]关于逮捕“七君子”的详情,见下文。
1705801884
1705801885
1705801886
1705801887
1705801889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图文全译本) 第七章 兵谏序幕
1705801890
1705801891
少帅声泪俱下,向学生们保证:请你们相信我张学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心,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更迫切。你们请回去,一星期之内,我保证用事实回答你们的要求。
1705801892
1705801893
东北军成分混杂,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特殊的社会背景。1933年初,蒋介石乘日本攻陷热河之机,接管了东北军,将其编入国民政府的中央军。东北军的三个炮兵旅也被借调出去,与东北军主体分离。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1]陷蒋介石于危机之中。蒋介石欲征调东北军为他平定叛乱,但遭到许多东北军将领的抵制。为此,他从欧洲召回了张学良。[2]1934年春,张学良刚到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总司令由蒋介石兼任,张学良实则代行总司令职务。由于南京政府认为剿共高于一切,所以张学良的新职务非常显赫。他接受了这一任命,于1934年4月,设司令部于武汉。[3]同一年,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反共大围剿,决心在一年内瓦解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他要求东北军在这次战役中打头阵,派东北军深入共产党地区。当时,张学良管辖下的河南、湖北和安徽地区的红军只有3000多人,而东北军则拥有七个师的兵力。但是,在豫、鄂、皖初次剿共战斗中,东北军损失了一个旅;在另一次战斗中,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败北;在江西和湖北交界地区的遭遇战中,一○五师又受到重创。[4]1935年夏,少帅负责围剿的红军撤出其豫、鄂、皖边区,与中央红军协调一致,向西北转移。同年10月,红军主力完成了长征,到达陕北。于是,蒋介石开始把其注意力放到了西安,这是国民党西北军事基地的中心。为了适应反共战争的需要,必须改组那里的政治和军事机构。1935年秋,蒋介石设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蒋介石本人任西北剿共总司令,任命少帅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管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少帅和他的东北军又开到陕西地区,驻扎西安。[5]
[
上一页 ]
[ :1.7058018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