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1901e+09
1705801901
1705801902 1934年,张学良陪蒋介石游茂陵。随行的还有:杨虎城、宋美龄、傅学文、邵力子及杨永泰等。
1705801903
1705801904
1705801905
1705801906
1705801907 张学良(左)与蒋介石等人于1934年游华山苍龙岭时留影。
1705801908
1705801909 1935年初秋,当东北军刚调到西北的时候,一时流言四起。据说这种部署是蒋介石的惯用伎俩,就像他以前对付其他地方武装一样,[12]其用意是一箭双雕,既剿灭了他心头之大患共产党,又削弱了不易控制的强悍的地方势力。正因为如此,虽然东北军正在参加蒋介石的剿共战役,但却是三心二意。他们都是无家可归的人,早在1931年,他们被迫从其家乡东北撤进关内的时候,就在心里撒下了不满的种子。
1705801910
1705801911 当东北军处于全盛时期的时候,大约有30万之众。东北大汉,体质强壮,加之装备精良,实属关内各军之冠。尤其是东北炮兵,威震全国。此外,它还拥有一支庞大的空军力量,各种军用飞机达300多架。因此,奉系的军事实力,国内堪称第一。那时,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蒋介石,当时蒋不过只控制七个省份。可是,“九一八”之后,东北军运交华盖,每况愈下。在服从南京命令,连续剿共的过程中,东北军损兵折将,兵员减少到13万人。[13]1936年,一个名叫万毅的东北军军官向尼姆•韦尔斯表示了他的不满:
1705801912
1705801913 我们越是等待和服从蒋介石的军备供应政策,我们的力量就会越小,这是军备给养吗?……全体士兵和下级军官代表了东北军的共同心愿,我们所要的只是停止内战,立刻打败日本……如果蒋介石继续向日本人让步,不接受东北军向他提出的要求,我们将立即和那些想要打日本的人站在一起,打回老家去,无论中央政府采取什么措施……[14]
1705801914
1705801915 所有的东北军军官大都出身富豪。他们过去驻扎在东北繁华的城镇,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十分繁荣,每年库存都有大量盈余,这里所发行的纸币“奉票”,不仅在东北地区流通无阻,而且在关内也信誉卓著。东北军从不欠饷,文官武将,生活都很富裕。[15]可是,现在他们却地处一隅,驻扎在中国最贫瘠的乡村,只拿到他们从前薪水的百分之六十。[16]他们对政府极为不满,况且,在几次与共产党作战失利以后,他们内心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感常驱使他们希望与共产党和解。正在此时,共产党却主动接近东北军,要求与他们化敌为友,一致抗日,这自然引起了东北军上下的一片共鸣。
1705801916
1705801917 1936年末,张学良曾两次专程去南京,敦促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抗日政策。而南京的反应却只是增派10个师到陕西,在胡宗南指挥下,阻挡红军东进抗日,[17]这就使东北军官兵更加确信共产党的抗日宣传了。
1705801918
1705801919 在此期间,上海救国会发起的抗日运动正在各地蓬勃兴起,这也间接地给南京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1936年10月,当满洲国的日、蒙、满联军以热河和察哈尔为基地,进行装备和训练,并开始进犯绥远北部之时,全国舆论大哗,抗日呼声日愈高涨。[18]尽管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南京政府仍然不顾民心所向,一意孤行。蒋介石的立场仍然是,首先须实现国内统一——消灭共产党。许多爱国团体开始敦促南京政府接受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然而,抗日热情最高、情绪最激昂的,还是驻扎在西北的东北军。对此,尼姆•韦尔斯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了真实而生动的描述:
1705801920
1705801921 在西安府这座中国的古都中,对政府的不满正在少帅张学良的军营里广为传播。东北军充满强烈的反日情绪,而他们却被调到这里围剿红军。这支军队已从1931年的2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3万人,他们都是无家可归,思念故土,厌倦内战的。对于继续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的南京政府极为反感,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情绪简直可以一触即发。这种情绪也渗入高级军官阶层。西安政局不稳,流言四起。据说张学良与蒋介石过去的交情很深,而现在的关系则非常紧张。少帅正在策划与红军联盟,组成一个在民族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19]
1705801922
1705801923 她接着写道:
1705801924
1705801925 中国强烈的抗日运动没有发生在从北到南的各种事变中,而是表现在西安,表现在从东北流亡到这里的东北军中间,这并不奇怪,人们似乎觉得本该如此。当抗日运动在中国其他地区受到镇压的时候,在西安府,它却得到少帅张学良公开而积极的赞助,他这样做得到了士兵的支持。[20]
1705801926
1705801927 这种不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日本侵略中国愈演愈烈,绥远告急,陕西则大有唇亡齿寒之感。此外,共产党所倡导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深得人心。因此,从1936年初开始,西安掀起了一股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继1936年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以后,西安也仿照全国各地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成立了“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与此同时,张学良也支持东北旅陕人士和东北军成立了“东北救亡会”。这些组织遂成为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1936年9月18日,当“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西安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游行。到10月下旬,统一战线运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对此,西安的蒋系军政当局曾极力阻挠破坏,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公开站在爱国群众团体一边。张学良趁势推波助澜,给南京发出紧急电报,报告了西安的严重局势,要求蒋介石到西安来,向军心动摇的东北军军官们解释他的国防政策,向蒋介石施加压力。[21]东北军士兵的不满,是导致1936年“双十二”西安事变,少帅扣押蒋介石的一个主要因素。
1705801928
1705801929 导致“西安事变”的另一重要因素,来自于张学良政治主张的变化。为了理解少帅的政见,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他政治主张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1705801930
1705801931 1928年,张学良从其军阀父亲手里继承了对东北的统治权。当南京国民政府授予他中国武装力量副总司令的称号以后,这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确认。他深得民心,乐善好施,思想先进,却又吸毒成瘾。他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独裁者,统治着东北3000万人民。他公开反日,急于实现把日本赶出中国,使东北成为一个现代化地区。[22]
1705801932
1705801933 1931年,日本军队占领东北以后,张学良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日本进攻沈阳时,少帅请示南京,蒋介石命令不予抵抗,避免与日军发生军事冲突,仰仗国际联盟裁决。[23]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的劝告和南京的命令,结果他丢弃了自己的故土。更为懊丧的是:南京宣传有方,似乎不抵抗政策是他张学良的主意。从此,他在世人面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罪名。对此,少帅痛苦万分,心情复杂。[24]
1705801934
1705801935 1933年3月日军进犯热河,给他打击更大。[25]于是,蒋介石约见张于保定,示意张学良辞职,暂去国外避风。张学良只得遵命,遂于1933年4月辞职出国。[26]
1705801936
1705801937 张学良在其澳大利亚顾问威廉•H.端纳的陪同下,周游欧洲列国。他对每个所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其中意大利的改革和德国的生活方式使他印象极深。尤其是墨索里尼的“复兴”政策,使少帅感触更大。在那里,他与墨索里尼的女儿和女婿齐亚诺交上了好朋友。他确信,他所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为中国找到了一个优良的统治模式。在他给国内朋友的一封信中充分表露出这一点:
1705801938
1705801939 意大利和德国之所以能复兴,主要是由于人民对其领袖的衷心支持,因此,他们才有充分的力量克服通往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障碍。而中国则不然,当一个领袖刚刚显示出其安邦治国之雄才大略的时候,一些无耻的嫉妒小人就已经在背地里煽风点火,把他搞垮。内战与外侮皆由此出。如果吾国之人民意欲奋起,救亡图存,他们则必须绝对忠实于自己的领袖,全力支持他……[27]
1705801940
1705801941 然而,对少帅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发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复兴,而是第一次发现自己恢复了身体健康。他在接任了父亲张作霖的军职以后,在戎马生活的间隙,染上了鸦片烟瘾。一个医生向他保证,可以通过注射吗啡戒掉这一恶习。当这个医生离开他的时候,烟瘾算是戒掉了,但他却又染上了吗啡瘾。[28]出国之前,张学良决心戒绝药瘾,但他毒嗜已深,戒除时痛苦不堪,最后,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规劝下,在医生的精心照顾下,他终于禁绝了这一嗜好。
1705801942
1705801943 短暂的国外旅行,使他的身体外观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人们一致认为,他再也不是过去的张学良了,不仅体重增加了20磅,而且看上去至少年轻了10岁。他一改过去那种面色苍白、两颊沉陷的瘾君子模样,变成了一个容光焕发、身强体壮的年轻人。[29]
1705801944
1705801945
1705801946
1705801947
1705801948 回国后的张学良。
1705801949
1705801950 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气不见了,他变得更有耐心,更民主了,常常宽容地倾听着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见解。[30]
[ 上一页 ]  [ :1.7058019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