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802873e+09
1705802873 英、美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西安事变”发生以后,英国表现出一副息事宁人的架势,主动积极地调和西安与南京的关系,营救蒋介石。英国驻华大使纳齐鲍尔•休根森爵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帮助南京政府促成蒋介石的获释。首先,他建议由威廉•H.端纳飞抵西安,查明蒋介石的人身安全问题。然后,他向宋子文和孔祥熙表示,愿意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帮助。端纳和詹姆斯•艾登从西安回到南京后,带回了蒋介石安然无恙的消息和少帅的意图,张学良的意思是,如果蒋介石改弦易辙,他自己的安全又能得到保障,他便准备释放蒋介石。纳齐鲍尔•休根森大使提出,只要释放了蒋介石,外国军队将可以保证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安全。他还建议由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到天津或上海,然后少帅可以从那里直接到外国去,而蒋介石则返回南京。[80]
1705802874
1705802875 美国驻华大使把英国大使的这一提议报告给国务院,罗斯福总统也赞同这一方案。
1705802876
1705802877 德国采取了与英国和美国大致相近的立场,但是不加入他们的调停。[81]法国保持超然的态度,“等待和观望事态的发展”。[82]
1705802878
1705802879 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是张学良的好友,他于12月21日给少帅发来一份私人电报,要求释放蒋介石。电报全文如下:
1705802880
1705802881 阁下曾是我的朋友,但如果阁下加入共产党,则将是我的敌人。中国没有蒋介石,则不能自存。[83]
1705802882
1705802883 齐亚诺坚持认为,中、日之间应寻求一致和谅解,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唯一明智的方针。
1705802884
1705802885 除了上述各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以外,各国舆论界对“西安事变”的反应基本上大同小异。他们从各国的在华利益出发,纷纷谴责少帅“受苏俄指使”、“与共党同流合污”、“劫持最高统帅”,并攻击少帅有“政治野心”。所有这些更加重了张学良的思想负担。
1705802886
1705802887 经过长时间的磋商,与此事有关的政府,除了日本以外,一致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调停方案,并于12月24日把这一方案交给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但是由于此时蒋介石已被释放,并于12月25日同张学良一起返回南京,显然就不需要考虑各国政府能否需要调停的问题了。[84]
1705802888
1705802889 苏联的反应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之外,包括中国共产党也无法理解。就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一个星期,《真理报》还尖锐地抨击蒋介石对德、日同盟所发表的宣言,而当“西安事变”爆发后,这家报纸却又赞扬蒋介石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提出中国的统一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最好政策。[85]
1705802890
1705802891 12月14日《消息报》社论对“西安事变”进行了更详细、更全面的评论。为了正式洗刷自己与这场事变的关系,它极力诋毁张学良,甚至不惜捏造一个神话,说西安叛乱是“著名的日本代理人”汪精卫和张学良共同策划的。社论指出,张学良的部队是真想抗日的,但张学良本人却一贯遵循一条对外来侵略不抵抗的路线。[86]张学良的叛变可能会瓦解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不仅给南京政府,而且给整个中国人民都将带来危险。《消息报》社论认为:
1705802892
1705802893 对于中国最近所发生的事件来说,民心所向的最理想的结局就是迅速而和平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它明显地与那个伟大国家的利益背道而驰。[87]
1705802894
1705802895 莫斯科的态度对少帅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没有料到苏联竟如此对待他。张学良素来重视苏联,认为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运动必须争得苏俄的援助。因此,他在酝酿联共抗日的过程中,曾派栗又文到新疆联系那里的统治者、亲苏的军阀盛世才,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他万万没有想到,苏联竟把他列为汉奸之类,大肆抨击,真是又伤心、又气恼,这也是使张学良信心不足,仓促放蒋的主要因素之一。[88]
1705802896
1705802897 莫斯科明显看出,汪精卫是亲日派,如果真如南京亲日派所策划的那样,由他接替蒋介石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主政南京,他将肯定唯日本人的马首是瞻。苏联的惊恐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一个由汪精卫主政、何应钦统军的国民政府能不使中国加入反共产国际同盟吗?这种危险确实存在。因为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一致要求抗日,况且各界的反应有利于蒋介石,所以,苏联加紧谴责张学良,把他和亲日派汪精卫联在一起。苏联没有理由为拯救张学良免遭厄运而努力。另一方面,苏联吹捧蒋介石,使他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这样,不管蒋介石愿意与否,他除了领导全中国进行抗日战争以外,别无其他选择。
1705802898
1705802899 与此同时,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前往孔祥熙的寓所拜会了他,向他表示苏联政府对南京深表同情,极力表白它与这次事变毫无关系。[89]
1705802900
1705802901 [1]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页。罗瑞卿是共产党在西安的联络官,吕正操是东北军万福麟将军下面的一个团长,王炳南是共产党在西北军中的地下工作者。
1705802902
1705802903 [2]临潼是西安以东45英里的一个小城,四周围墙高耸,中间一道城门。士兵们要进西安必须经过北门,如果城门把守严密,便无人能进城或接近西安,因此临潼又叫临潼关(指城门而言)。临潼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别墅,叫做华清池,一座精美的浴室修造其中。历史上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这里留下千古风流佳话。
1705802904
1705802905 [3]罗瑞卿等前引书,第31—32页。
1705802906
1705802907 [4]右军前引书,第1页。另见吴天威前引书,第75—76页。但有人认为,张学良当夜10点在杨虎城新城大楼司令部里,召集了东北军和西北军师级以上军官的联席会议,共有13个人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在此前一天,东北军一个师、西北军一个团就奉密令开进西安郊区。见郭增恺:《西安事变之功过》,载《热风》,1955年1月1日,No.33,第8页。另见贝特兰前引书,第115—116页。
1705802908
1705802909 [5]右军前引书,第1卷,第9页。另见申伯纯前引书,第111页。
1705802910
1705802911 [6]右军前引书,第1卷,第9页。另见申伯纯前引书,第111页。另见李金洲前引书,第28页。但有人认为,少帅委派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执行这一任务,因为白办事谨慎可靠,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合适人选。由于白从前未曾见过蒋介石,故事变的前一天,张学良故意带白进见蒋,说白即将赴绥远参加抗日战争。通过这次晋见,白认识了蒋介石。作者于1977年8月9日在台北与王铁汉将军的谈话,及1987年8月28日于沈阳与卢广绩的谈话所得。
1705802912
1705802913 [7]孙铭九前引书,第11—12页。伯特伦前引书,第121—122页。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381页。詹姆斯•贝特兰当时正协助埃德加•斯诺在西安城里为《伦敦先锋日报》撰写通讯报道,就在释放蒋介石以后,贝特兰曾会晤过孙铭九。
1705802914
1705802915 [8]蒋介石当时正在华清池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睡觉,他被枪声和警卫的呼声惊醒,他首先意识到,这是红军在进攻,他吓得浑身发抖,慌乱中,披起睡袍,穿着拖鞋便仓促逃出房间。前院的枪声很紧,所以他跑到后门,可后门上着锁,在一个侍卫的帮助下,他爬上院墙,跳到院外。但他没料到墙底下是一道八英尺深的沟,结果摔进沟里,扭伤了髁骨,跌断了几根肋骨,拖鞋也不知去向。一位副官在一块叫做“虎绊石”巨岩后面的草丛中遇见了他,把他带出沟渠。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一个亭子,叫做“捉蒋亭”(因蒋在此被捉而得名)。见罗瑞卿等前引书,第33页。
1705802916
1705802917 [9]蒋介石当时正在华清池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睡觉,他被枪声和警卫的呼声惊醒,他首先意识到,这是红军在进攻,他吓得浑身发抖,慌乱中,披起睡袍,穿着拖鞋便仓促逃出房间。前院的枪声很紧,所以他跑到后门,可后门上着锁,在一个侍卫的帮助下,他爬上院墙,跳到院外。但他没料到墙底下是一道八英尺深的沟,结果摔进沟里,扭伤了髁骨,跌断了几根肋骨,拖鞋也不知去向。一位副官在一块叫做“虎绊石”巨岩后面的草丛中遇见了他,把他带出沟渠。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一个亭子,叫做“捉蒋亭”(因蒋在此被捉而得名)。见罗瑞卿等前引书,第33页。另见右军前引书,第1卷,第17—30页。
1705802918
1705802919 [10]蒋介石当时正在华清池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睡觉,他被枪声和警卫的呼声惊醒,他首先意识到,这是红军在进攻,他吓得浑身发抖,慌乱中,披起睡袍,穿着拖鞋便仓促逃出房间。前院的枪声很紧,所以他跑到后门,可后门上着锁,在一个侍卫的帮助下,他爬上院墙,跳到院外。但他没料到墙底下是一道八英尺深的沟,结果摔进沟里,扭伤了髁骨,跌断了几根肋骨,拖鞋也不知去向。一位副官在一块叫做“虎绊石”巨岩后面的草丛中遇见了他,把他带出沟渠。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一个亭子,叫做“捉蒋亭”(因蒋在此被捉而得名)。见罗瑞卿等前引书,第33页。另见右军前引书,第1卷,第17—30页。
1705802920
1705802921 [11]蒋介石:《西安半月记》,美国,纽约,1937年,第128页。
1705802922
[ 上一页 ]  [ :1.7058028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