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3049
[75]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0022—24,S161528/0025。
1705803050
1705803051
[76]罗瑞卿等前引书,第37页。
1705803052
1705803053
[77]《中国周报》,1936年12月26日,第118页。
1705803054
1705803055
[78]吴天威前引书,第129页。
1705803056
1705803057
[79]令他们沮丧的是,就在他们会晤的第二天,蒋介石就被释放了。
1705803058
1705803059
[80]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8/07。这一建议也得到莫尔致约翰森的电报的证实。电报标明“总统批准”的字样。由于胡尔正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会议,故这一政府决定由助理国务卿乔治•R.华尔敦•莫尔与罗斯福总统磋商后作出,USNA899•00/13794。
1705803060
1705803061
[81]约翰森致莫尔的电文,1936年12月16日,USNA893•00/13909。
1705803062
1705803063
[82]法国驻华大使保尔•E.耐格尔先生和美国驻华大使约翰森先生谈话备忘录,被收录在约翰森1936年12月15日给华盛顿的报告中,USNA893•00/13912。
1705803064
1705803065
[83]见美国驻意大利大使菲利浦从罗马致胡尔的电文,1936年12月18日,USNA893•00/1378。齐亚诺于12月17日向美国大使私下表达了这一意思。然而在12月21日,他向少帅发了电报。《中国周报》,1936年12月26日,第118页。
1705803066
1705803067
[84]约翰森致胡尔的电报,1936年12月25日,USNA893•00/13810。
1705803068
1705803069
[85]《真理报》和《消息报》关于“西安事变”的评论,1936年12月14日。见约翰森,1936年12月16日致华盛顿的电报USNA893•00/13911。
1705803070
1705803071
[86]《真理报》和《消息报》关于“西安事变”的评论,1936年12月14日。见约翰森,1936年12月16日致华盛顿的电报USNA893•00/13911。
1705803072
1705803073
[87]《真理报》和《消息报》关于“西安事变”的评论,1936年12月14日。见约翰森,1936年12月16日致华盛顿的电报USNA893•00/13911。
1705803074
1705803075
[88]见高崇民前引文,载《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28页。
1705803076
1705803077
[89]何廉前引书,第2卷,第771页。
1705803078
1705803079
1705803080
1705803081
1705803083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图文全译本) 第九章 释放蒋介石
1705803084
1705803085
你们要知道,这次事变,对蒋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现在不但要放他走,而且今后还要拥护他做领袖,还要同他一起共事。所以现在我们万不能再难为他,我们要给他撑面子,使他恢复威信,今后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我亲自送他就是这个意思,使他答应我们的事不能反悔。
1705803086
1705803087
张学良签发了全国通电以后,还向南京发了一份包括八点主张的电报。与此同时,向蒋夫人发了私人电报:
1705803088
1705803089
学良平生从不负人,耿耿此心,可质天日,敬请夫人放心。[1]
1705803090
1705803091
向孔祥熙也发了一封私人电报,电文内容是:
1705803092
1705803093
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以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绝不妄加危害。[2]
1705803094
1705803095
西安兵变的消息于12月12日上午由东距西安50英里的洛阳传到南京。当天下午,南京收到了提出八点主张的西安通电。当时孔祥熙和蒋夫人都在上海,孔祥熙是下午4点从军政部长何应钦打来的简短电话中获悉这一不幸消息的。
1705803096
1705803097
南京的高级军政要人于当晚7点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会议,分析西安的局势。出席会议的人包括: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军政部长何应钦、中山先生的哲嗣立法院院长孙科等。何应钦主张武力解决,速派飞机轰炸西安。[3]此举名义上是救蒋,而实则欲置蒋于死地,或借张、杨之手杀蒋;或在轰炸西安时,不惜玉石俱焚,炸死蒋介石,他好取而代之。冯玉祥反对这样做,其理由是轰炸可能会伤害西安城内的无辜居民,况且蒋介石可能受到伤害。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形成折衷意见,决定派飞机轰炸西安附近地区,而不是西安城。[4]12月12日深夜11时,国民党常务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孔祥熙未能赶上这次会议,他于次日早7点方与蒋夫人一道抵达南京。这次会议决定通过下列四项决议:(1)孔祥熙任行政院代理院长,接管行政院的全盘工作;(2)改组国民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由五名增至七名;(3)国民军事委员会由冯玉祥和其他常务委员负责召集会议;(4)何应钦负责调配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5)免去张学良的全部现任职务,提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辖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控制。[5]“西安事变”的蒋介石被扣,使南京政府陷于极度的混乱之中。国民党领导集团,在如何镇压西安叛乱,拯救蒋介石生命的问题上分成三派:一派以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和一些军事要人,如何应钦等为首,[6]他们确信,西安兵变在其筹划过程中,肯定得到了外界的支持。这种支持一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和第三国际;二是华北和西南的地方军事实力派,包括山东的韩复榘,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河北的宋哲元和四川的刘湘。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张、杨肯定会尽可能地扣住蒋介石,以为人质。[7]何应钦和戴季陶最后得出结论:政府决不允许只考虑一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和尊严。[8]换句话说,亲日派确信,继续犹豫、动摇,将会给国内安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进行毫无意义的谈判,只能延长这场危机,并且可能被各地方实力派人士视为软弱可欺。即使蒋介石还活着,他也不可能返回南京。况且,政府不可能对共产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做任何让步,因为采取这样的政策,就会立即遭到日本的反对。[9]这些亲日派的言外之意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即便是牺牲蒋介石,也在所不惜。
1705803098
[
上一页 ]
[ :1.7058030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