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803421
[6]主要是何应钦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如程潜、陈调元和熊式辉。他们得到外交部长张群、国民党秘书长叶楚伦和立法院院长居正的支持。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7/073—077。
1705803422
1705803423
[7]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71页。蒋夫人以她自己的观点记述了“西安事变”,并描述了她在促成释放其丈夫的谈判中所起的作用。这份手稿以1.2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北美报业联盟。她把这笔钱赠给托管基金会,用来抚养和教育在“西安事变”中遇难的委员长侍卫官兵的子女。见哈利特•E.阿本德:《我的妻子在中国,1926—1941》(My Wife in China,1926-1941),美国,纽约,1947年,第323页。
1705803424
1705803425
[8]《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7日,第1页。
1705803426
1705803427
[9]《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7日,第1页。
1705803428
1705803429
[10]CC派因其领袖陈果夫和陈立夫的英文姓氏字母而得名。“二陈”是蒋介石早年在上海的师傅的侄子。在1926—1949年这段时间里,蒋委派二陈兄弟负责国民党党务工作。
1705803430
1705803431
[11]日本外务省档案,川樾大使致有田外相的电文,1936年1月4日,“西安事变”,S161528/054—055。
1705803432
1705803433
[12]冯和蒋曾于1928年2月结成拜把子兄弟,当时蒋在与国民党左派争夺领导权时需要冯的支持。见冯玉祥前引书,第11页。
1705803434
1705803435
[13]冯和蒋曾于1928年2月结成拜把子兄弟,当时蒋在与国民党左派争夺领导权时需要冯的支持。见冯玉祥前引书,第52页。冯玉祥致张学良电报的内容是第53—54页。英文件见《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3日,第6页。
1705803436
1705803437
[14]见高兴亚:《西安事变时在南京的冯玉祥》,载《西安事变亲历记》,北京全国政协编,1986年,第272—278页。
1705803438
1705803439
[15]约翰森致胡尔的电报,1936年12月23日,USNA893•00/13830。
1705803440
1705803441
[16]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70—71页。蒋夫人的描述是在蒋介石的大作发表一个月以后加在上面的。
1705803442
1705803443
[17]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70—71页。蒋夫人的描述是在蒋介石的大作发表一个月以后加在上面的,第75页。另见日本外务省档案,“西安事变”,S161527O73。
1705803444
1705803445
[18]端纳在1934年少帅回到中国后,做了蒋介石的政治顾问。
1705803446
1705803447
[19]蒋介石夫妇前引书,第66—67页。
1705803448
1705803449
[20]塞利前引书,第320页。
1705803450
1705803451
[21]根据日本人的分析,何应钦不顾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坚持要轰炸西安的目的,是他和其他军事大员打算将蒋置于死地,然后接管政府。见《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8日,第1页。
1705803452
1705803453
[22]关于艾登的背景,见第1章。
1705803454
1705803455
[23]塞利前引书,第323—325页。
1705803456
1705803457
[24]塞利前引书,第325页。
1705803458
1705803459
[25]塞利前引书,第324页。
1705803460
1705803461
[26]塞利前引书,第324页。
1705803462
1705803463
[27]见前引书《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54页。
1705803464
1705803465
[28]端纳向他指出:南京的某些人士不惜以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处理12月份的西安危机。见《纽约时报》,1937年1月22日,第10页。
1705803466
1705803467
[29]端纳向他指出:南京的某些人士不惜以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处理12月份的西安危机。见《纽约时报》,1936年12月17日,第1页。
1705803468
1705803469
[30]端纳向他指出:南京的某些人士不惜以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处理12月份的西安危机。见《纽约时报》,第6页。
1705803470
[
上一页 ]
[ :1.7058034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