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12255
1705912256
四
1705912257
1705912258
应该说,和曾国藩一起生活很痛苦。身为总督眷属,他们需要与同一层次的家庭社交,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娱乐。曾国藩以自己的“圣人”标准,去约束他们的日常生活,势必让他们在社会上显得寒酸落伍,造成他们在社交及生活中的种种尴尬不便。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的妻子儿女们对这位父亲和丈夫一定腹诽不止。然而,除了偷偷抱怨,拿这位天下最刚强又最顽固的老人,谁又有什么办法呢?
1705912259
1705912260
曾国藩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早在做京官时期,曾国藩就“议定”每个女儿的嫁妆是二百两白银。咸丰十一年六月初四日,曾国藩写信给曾国潢说,大女儿婚事在即,虽然当了总督,但他还要坚持在北京讲好的嫁妆数目:
1705912261
1705912262
嫁女之资,每一分奁贰百两,余多年在京议定,今不能增也。
1705912263
1705912264
咸同时期,物价上涨很快,社会风习变化迅速,二百两银子在咸丰十一年其实已经不够用。到了同治五年,曾国藩的第四个女儿曾纪纯出嫁时,这个数目更是脱离实际到了让人无法相信的地步。办婚事时曾国荃正好赋闲待在荷叶老家。他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大哥只给二百两陪嫁银,“闻而异之曰:‘乌有是事?’”打开箱奁亲自验看后才相信。“再三嗟叹,以为实难敷用,因更赠四百金。”〔107〕送了四百两银子给嫂子欧阳夫人,打发了第四女的婚事。
1705912265
1705912266
由于过于脱离现实,曾国藩刚刚去世,他的这套苦行僧式的家规就被儿子曾纪泽打破了。
1705912267
1705912268
及惠敏(曾纪泽的谥号)主持家政,稍以文正积存俸馀购置田宅,月奉太夫人湘纹十二金,两嫂各十金,两房小孩一概在内,不另给,余与两兄每月六金,各房男女用人薪资在外,均由账房并月费分发。
1705912269
1705912270
每个人月费增长六倍左右,曾家才达到普通官员的生活水平。由此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在时,曾家人的生活是如何“落伍”。
1705912271
1705912273
“陋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705912274
1705912275
一
1705912276
1705912277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两个帝国内最重要的总督位置上一共做了十二年(即使在北上剿捻期间,仍然拥有两江总督头衔)。按张仲礼的说法,如果他的总收入不超过二百一十六万两,那么就不会被判定为一个贪官。
1705912278
1705912279
那么曾国藩一生到底积蓄了多少钱呢?
1705912280
1705912281
同治七年十一月,他在家信中说,他所积养廉,一万八千两。
1705912282
1705912283
这笔钱就是他为自己攒的养老钱:“尔等进京,可至雨亭处取养廉数千金作为途费,余者仍寄雨亭处另款存库,余罢官后或取作终老之资,以极丰裕矣。”
1705912284
1705912285
曾国藩去世之时,身边所存,基本与此数相符。
1705912286
1705912287
这点儿积蓄,明显与总督级官员的平均收入不符。那么,曾国藩的收入,都花到哪去了呢?
1705912288
1705912289
二
1705912290
1705912291
要说清曾国藩的收入到哪去了,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张仲礼先生所说的督抚“收入”中最大的那一块,也就是“规费”,到底是怎么回事。
1705912292
1705912293
“规费”更为常见的叫法是“陋规”。从这个“陋”字上,可以看出世人对它的道德判断。人们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陋规”完全是贪腐的产物,并且都归入了官员的私囊。
1705912294
1705912295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规费”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地方公务。因此,这笔费用不能直接列入官员的个人收入。
1705912296
1705912297
陋规的产生,源于清代特殊的财政运转方式。
1705912298
1705912299
清代的财政制度与今天有很大差异。今天的公务员福利待遇优厚。特别是高级公务员,虽然工资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很多情况下,可以做到“工资基本不动”。但是在清代,即使贵为总督,国家也不配给公房、公车,甚至出门也没有差旅补助。生活中处处需要他们自己花钱。
1705912300
1705912301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给一位总督的支出大致算笔账,看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钱。
1705912302
1705912303
第一当然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开支。
1705912304
[
上一页 ]
[ :1.7059122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