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12539
1705912540
之所以收草席,是因为《易经》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藉茅无咎,连茹汇征,是说茅这种草,根都相连,拔起一根,则会牵引起其他。象征事物相互牵引,皆向于吉。以此借喻在唐的治理下,灾区黎民脱离苦海,“咸登衽席”。
1705912541
1705912542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位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收了一件什么呢?一顶小帽。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1705912543
1705912544
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多珍贵之件,将受小帽一顶,余则全璧耳。〔133〕
1705912545
1705912546
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大包东西回去了。
1705912547
1705912548
从史料上判断,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
1705912549
1705912550
同治四年,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声。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
1705912551
1705912552
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于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
1705912553
1705912554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1705912555
1705912556
当然,对于至亲至近之人,在特殊情况下,曾国藩也可能网开一面。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在她的回忆录中说,黄翼升曾经送给曾国藩夫人一双翡翠钏,一粒大珍珠。后来又送过一架纺绸帐。送此“厚礼”事出有因,因为黄翼升的夫人要拜欧阳夫人为义母:
1705912557
1705912558
1705912559
1705912560
1705912561
曾国藩手札
1705912562
1705912563
文正在署中无敢以苞苴进者,故太夫人无珍玩之饰。余所忆者,为黄提督翼升之夫人坚欲奉太夫人为义母,献翡翠钏一双,明珠一粒;某年太夫人生辰,又献纺绸帐一铺。此帐吾母留作余嫁奁之用,余至今用之未坏也。〔134〕
1705912564
1705912565
有时候,属下送给他的礼品是他所喜欢的书籍等,他就会收下后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回赠。比如同治元年三月十一日,幕僚莫友芝送了他一部《元和郡县志》,他也回了一部《通鉴》。〔135〕
1705912566
1705912567
拒收礼物形成习惯后,很少再有人给曾国藩送礼。上文我们说到,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赵烈文在曾国藩处,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因此问他,你不怎么吃鸡鸭,那么吃火腿吗?
1705912568
1705912569
曾国藩回答:
1705912570
1705912571
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
1705912572
1705912573
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被曾国藩拒绝。渐渐曾国藩之不收礼成了风气,什么都没人送了。就是想喝点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
1705912574
1705912575
赵烈文笑着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1705912576
1705912577
曾国藩也开玩笑说:君他日撰吾墓志铭皆作料也。
1705912578
1705912579
二人相笑而罢。
1705912580
1705912581
四
1705912582
1705912583
曾国藩树立官场新风的另一个入手点,是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
1705912584
1705912585
在《谕巡捕、门房、签押三条》中,除了不收礼之外,曾国藩还提了另两条要求。
1705912586
1705912587
第一条要求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欺凌辱慢地方官员:
1705912588
[
上一页 ]
[ :1.7059125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