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12552
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所以曾国藩特意于同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
1705912553
1705912554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1705912555
1705912556
当然,对于至亲至近之人,在特殊情况下,曾国藩也可能网开一面。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在她的回忆录中说,黄翼升曾经送给曾国藩夫人一双翡翠钏,一粒大珍珠。后来又送过一架纺绸帐。送此“厚礼”事出有因,因为黄翼升的夫人要拜欧阳夫人为义母:
1705912557
1705912558
1705912559
1705912560
1705912561
曾国藩手札
1705912562
1705912563
文正在署中无敢以苞苴进者,故太夫人无珍玩之饰。余所忆者,为黄提督翼升之夫人坚欲奉太夫人为义母,献翡翠钏一双,明珠一粒;某年太夫人生辰,又献纺绸帐一铺。此帐吾母留作余嫁奁之用,余至今用之未坏也。〔134〕
1705912564
1705912565
有时候,属下送给他的礼品是他所喜欢的书籍等,他就会收下后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回赠。比如同治元年三月十一日,幕僚莫友芝送了他一部《元和郡县志》,他也回了一部《通鉴》。〔135〕
1705912566
1705912567
拒收礼物形成习惯后,很少再有人给曾国藩送礼。上文我们说到,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赵烈文在曾国藩处,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因此问他,你不怎么吃鸡鸭,那么吃火腿吗?
1705912568
1705912569
曾国藩回答:
1705912570
1705912571
无之,往时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亦每斤零沽。
1705912572
1705912573
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被曾国藩拒绝。渐渐曾国藩之不收礼成了风气,什么都没人送了。就是想喝点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
1705912574
1705912575
赵烈文笑着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1705912576
1705912577
曾国藩也开玩笑说:君他日撰吾墓志铭皆作料也。
1705912578
1705912579
二人相笑而罢。
1705912580
1705912581
四
1705912582
1705912583
曾国藩树立官场新风的另一个入手点,是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
1705912584
1705912585
在《谕巡捕、门房、签押三条》中,除了不收礼之外,曾国藩还提了另两条要求。
1705912586
1705912587
第一条要求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欺凌辱慢地方官员:
1705912588
1705912589
第一条:不准凌辱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凡简慢傲惰,人施于己而不能堪者,己施于人,亦不能堪也。往常见督抚过境,其巡捕、门印、签押及委员等,见州县官,皆有倨侮之色、严厉之声,实可痛恨。今当痛改恶习。凡见州县及文武属员,总以和颜逊词为主,不可稍涉傲慢,致启凌辱之渐。
1705912590
1705912591
第三条是不许给亲友安排工作:
1705912592
1705912593
第三:不准荐引私人。凡巡捕、门印、签押,势之所在,人或不敢不从。或其亲族,或其旧识,或荐至营盘,或荐入州县衙门,纵有过失,互相袒护,为患甚大。自此次告诫之后,概不准荐人入将领之营,入州县之署,亦不准各营各署收受。
1705912594
1705912595
读了这篇文章,读者们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巡捕、门印、签押到底是什么角色?为什么势力如此之大?
1705912596
1705912597
所谓巡捕,大致相当于今天高级官员的卫士长或者说接待室主任,他们负责维持衙内的秩序,并且在下级参见总督时负责领路。
1705912598
1705912599
门印则指的是“门房”和“管印长随”。一类是看管衙门大门的仆人,另一类负责用印等事务。
1705912600
1705912601
签押是指签押房。“签押”即签字画押的简称。地方官处理日常政务,主要内容就是签发文件,在一些重要文书上盖上大印。所以地方官的机要办公室叫做“签押房”。而管理签押房事务的仆人就是曾国藩所说的“签押”。
[
上一页 ]
[ :1.7059125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