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12897
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的社会,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可称为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按曾文正公当时的权势,自己或家人化些字号、名号,领一、二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良心,而君子却是不为的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而外面人却是很少有知道的。〔157〕
1705912898
1705912899
对于曾国藩的清俭之节,虽然他自己不事张扬,但身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人提及。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
1705912900
1705912901
其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宋李沆之遗风。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赢余,助公用之不给。
1705912902
1705912903
这种叙述,应该说是并没有夸大。
1705912904
1705912905
〔1〕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九月初十日,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64年,第1960页。
1705912906
1705912907
〔2〕斯诺:《西行漫记》。
1705912908
1705912909
〔3〕曾国藩:《大界墓表》。
1705912910
1705912911
〔4〕曾麟书等:《曾氏三代家书·曾国潢家书》,致伯兄,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二日,岳麓书社,2002年,第72页。
1705912912
1705912913
〔5〕《曾国藩全集·日记一》,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第4页。
1705912914
1705912915
〔6〕八月十三日,他到宝庆府城,知府送他羊毫笔二支,印色一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65年,第4133页。)
1705912916
1705912917
〔7〕从叶梦珠的《阅世编》和钱泳等所述的一系列材料看,清代道光时期,一亩田价值二十两至三十五两之间。(白寿彝:《中国通史》。)
1705912918
1705912919
〔8〕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705912920
1705912921
〔9〕《湘乡曾氏文献》,第4189~4190页。
1705912922
1705912923
〔10〕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2007年,1~23页。
1705912924
1705912925
〔11〕雍正帝:《上谕内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谕,转引自冯尔康《清代地主阶级述论》,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67页。
1705912926
1705912927
〔12〕“永兴本家见余,趑趄嗫嚅,村鄙可怜。”(《曾国藩全集·日记》,道光十九年六月初三。)
1705912928
1705912929
〔13〕《曾国藩全集·家书》,《致六弟、九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第76页。
1705912930
1705912931
〔14〕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6页。
1705912932
1705912933
〔15〕道光八年,苏松米价每石1.54两。(邓亦兵:《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705912934
1705912935
〔16〕《湘乡曾氏文献》,第4385页。
1705912936
1705912937
〔17〕《湘乡曾氏文献》,第4000~4046页。
1705912938
1705912939
〔18〕《曾国藩全集·家书》,《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第16页。
1705912940
1705912941
〔19〕《湘乡曾氏文献》,第4049页。
1705912942
1705912943
〔20〕《明史·列传·第六十六》。
1705912944
1705912945
〔21〕张勤望:《通奉公行述》,《遂宁张氏族谱》卷四,民国十三年刊本。
1705912946
[
上一页 ]
[ :1.7059128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