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15733e+09
1705915733
1705915734 赫赫李中丞,觥觥范韩亚。老罴卧三边,犬羊敢狙诈。
1705915735
1705915736 闻我至骊山,材官百里迓。秋雨长安邸,征鞍庶一卸。
1705915737
1705915738 旅魄颇飘摇,公来百慰藉。遣仆炊香粳,呼僮伺馆舍。
1705915739
1705915740 征医未辞频,馈物不论价。古谊暖于春,美言甘于蔗。
1705915741
1705915742 我魂稍稍旋,望蜀仍命驾。裹药充箧筐,买饴养婴姹。
1705915743
1705915744 渐觉身能轻,如马脱缰靶。吾固庆生存,众雏亦嗟讶。
1705915745
1705915746 燕誉多亲知,艰难少姻娅。永愧夫子贤,高情压嵩华。
1705915747
1705915748 贱子不足矜,西人实沾化。
1705915749
1705915750 (《西征一首呈李石梧前辈》——《诗集》卷二)
1705915751
1705915752 江西之行,始于咸丰二年六月。关于此事,《年谱》中有详细记载:“六月十二日,钦命充江西乡试正考官。……二十四日驰驿出都。二十九日遇河间府吴公廷栋权守河间,相见于途次。七月十三日,道过宿州,周公天爵方引病在籍,以函约公,相见于旅店,纵谈今古,自夜达旦,乃别去。二十五日,行抵安徽太和县境小池驿,闻讣,江太夫人于六月十二日薨逝。公大恸,改服奔丧,取道黄梅县,觅舟未得,乃乘小舟渡江至九江府城,雇舟溯江西上。……八月十一日公舟至黄州登陆,十三日抵武昌。常公大醇为湖北巡抚,来唁,公始闻逆匪扑长沙之惊。十四日由武昌启行,十八日抵岳州,取道湘阴宁乡,二十三日抵家,哭殡。旋谒星冈公墓。”(《年谱》卷一)
1705915753
1705915754 意志
1705915755
1705915756 曾公四川、江西之行,均属京官外放,任期结束后,如曾公所说,“不过多得钱耳”。难道做官发财,果真是曾公的人生追求?我们只需翻读曾公《家书》,即可明白事情并非如此。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公致信于其弟,云:“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家书》卷三)
1705915757
1705915758 曾公不仅以做官发财为耻,而且不肯轻易受人恩惠。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公于家书中对其弟云:“我自从己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以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后,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家书》卷三)
1705915759
1705915760 曾公早年,志在考取功名与研究文艺,而此阶段已与早年时期大有不同。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曾公致信于其弟,云:“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名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舃奕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家书》卷三)
1705915761
1705915762 又于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日,致信于其弟,云:“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家书》卷一)即其明证。
1705915763
1705915764 曾公之所以有如此转变,当是由于自身德行比以往大有提高,而且重视实践。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曾公致信于其弟,言辞恳切,语重心长:“……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家书》卷一)
1705915765
1705915766 曾公既然将《大学》中三大纲领作为读书人的分内事,所以其意志高远,犹如凤凰翱翔于万丈高空,而丝毫不在乎个人荣辱与得失。“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家书》卷一——信函同上)
1705915767
1705915768 曾公匡时济世的志向,不仅于家书中表露无遗,而且洋溢于其诗作当中。道光二十三年,曾公作《感春》诗数章,“慷慨悲歌,自谓不让陈卧子”(见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六日家书)。在此抄录其中两首,以见一斑:
1705915769
1705915770 男儿读书良不恶,乃用文章自束缚。
1705915771
1705915772 何吴朱邵不知羞,排日肝肾困锤凿。
1705915773
1705915774 河西别驾酸到骨,昨者立谈三距跃。
1705915775
1705915776 老汤语言更支离,万兀千摇仍述作。
1705915777
1705915778 丈夫求志动渭莘,虫鱼篆刻安足尘?
1705915779
1705915780 贾马杜韩无一用,岂况吾辈轻薄人?
1705915781
1705915782 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
[ 上一页 ]  [ :1.7059157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