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16011e+09
1705916011
1705916012 综合上述各项内容,曾公此阶段的生活特点,大致如下:
1705916013
1705916014 学行方面
1705916015
1705916016 此阶段与早年时期相比,已大有进展。早年时期,曾公志在考取功名,只喜好文学。而此阶段,除文学以外,还涉足于史学、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地理等学科。早年时期,曾公喜欢置身于丝竹歌舞中悠闲度日。而此阶段,则力求改过自新,严于律己,且每日写日记,从未间断(中间暂停数年除外)。所以,此阶段曾公的德行与学识突飞猛进,与早年时期已有天壤之别。
1705916017
1705916018 师友方面
1705916019
1705916020 此阶段的良师益友,亦非早年时期所能比。早年时期的师友,不仅数量少,而且并未对曾公产生很大影响。而此阶段的师友,如风起云涌般。其中,唐镜海,如倭艮峰,对曾公的影响非常巨大。其他如吴竹如、窦兰泉、邵蕙西、何子贞等人,常于学问与品行方面,与曾公互相切磋,从而共同提高。
1705916021
1705916022 行踪方面
1705916023
1705916024 现阶段的游历范围,虽然不及早年时期广,但四川之行当中,穿越山西、陕西两省,并途经剑阁,怀古感今,借景抒情,亦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1705916025
1705916026 意志方面
1705916027
1705916028 此阶段,曾公立志匡时济世,并倡导身体力行,与早年汲汲于功名与埋首于文艺相比,胸襟已大为开阔。至于欲购置义田、决心著述,均为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而产生的设想,并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夸夸其谈之人。
1705916029
1705916030 情感方面
1705916031
1705916032 此阶段,除思亲怀友之外,曾公亦时常担忧国事,欲雪国耻,其情感范畴,已非早年时期所能比拟。对待同乡、族人与姻亲,于钱财上毫不吝啬,竭尽所能给予帮助,绝非口惠而实不至之人。
1705916033
1705916034 嗜好方面
1705916035
1705916036 既爱买书,更爱读书,除书籍之外,便无其他嗜好。此阶段曾公好学不倦的精神,依旧如同早年时期。但不同之处在于,早年时期“尤好昌黎韩氏之文”,而此阶段则“取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白、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从其流而究其归”。
1705916037
1705916038 习惯方面
1705916039
1705916040 不仅于学习上有一定的课程计划,而且已将早年的吸烟恶习坚决摒弃,个人习惯方面明显大有进步。同时,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列入养生要言当中,用以时刻警醒自己,可见其日常生活极有规律。总而言之,曾公已由早年不规律的生活状态,进入此阶段有规律的生活状态。
1705916041
1705916042 身体与精神方面
1705916043
1705916044 此阶段中,身体与精神,时强时弱,并不稳定。但在遭遇大病之后,已渐渐懂得保养身体,且当身体衰弱时,仍能激励自己振奋精神。既做最坏打算设法安排善后事宜,又抱最大信心战胜疾病绝不颓废,十分值得称道。
1705916045
1705916046 经济状况方面
1705916047
1705916048 此阶段中,曾公虽然步入仕途,但起初经济并不宽裕。直至结束四川差事后,才寄往家中一千两白银;升任侍郎后,才有能力每年补贴家用,从此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一旦手头稍有盈余,即将之馈赠族人与姻亲,而自己除书籍、衣服外,不留任何积蓄。薄待自己、厚待他人之高尚品德,昭然若揭。相比于当时那些稍有余钱便任意挥霍,贪图个人享受之徒,真有天壤之别。
1705916049
1705916050 政治生活方面
1705916051
1705916052 此阶段中,起初于翰林院中任职,极少接触政治,所以并无可以评述的经历;而升任侍郎之后,公务颇为繁杂,且能够恪尽职守,因此很有必要对其政治生活作番评价。曾公所上奏的《议大礼疏》《敬陈圣德疏》《应诏陈言疏》《议汰兵疏》以及《备陈民间疾苦疏》,均关系国家大事,且确实很有主见,一针见血,言辞耿直,颇令人称道。呈奏《敬陈圣德疏》时,曾公曾于家书中云:“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疏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见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曾公寄弟书——《家书》卷四)其以挽回朝堂风气为己任的决心,溢于言表。此后曾公于其政务、军务生涯当中,一直将扭转风气当作重中之重,正是起源于此时。
1705916053
1705916054 总而言之,此阶段的生活,为曾公此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活。其政治地位,可谓蒸蒸日上;其经济状况,亦渐入佳境。同时,道德修养提升迅猛,读书治学孜孜不倦,日常生活井井有条,更是令人敬仰。而曾公之所以能够如此,正是因为万事皆以“理智”为原则。换言之,即凡事三思而后行,绝不意气用事。因此,曾公在进行自我教育过程当中,无论是关于道德、学问,还是关于嗜好、习惯,皆能做出正确选择,并持之以恒,进步迅速。正是缘于其良好而严格的自我教育,其经济状况才愈加改善,政治地位才日渐提高。至于曾公为何将“理智”作为生活原则,则是因为自道光二十年入京之后,受师友的影响,开始钻研宋代理学。因此,我们将宋代理学视为曾公此时期的生活中心,倒未尝不可。曾公正是由于推崇宋代理学,讲究义理,注重实践,所以轻视功名与文艺,甚至不喜考据之学。既然已经明白曾公此阶段的生活中心为何,那么自然能够理解曾公此阶段的生活状态。
1705916055
1705916056
1705916057
1705916058
1705916059 曾国藩评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曾国藩 [:1705914634]
1705916060 曾国藩评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曾国藩 第六章 中年生活(二)
[ 上一页 ]  [ :1.705916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