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26779
1705926780
皮埃尔·洛蒂在他去世前不久曾在李鸿章居住的肮脏的金鱼港见过他。现在洛蒂画了一幅引人注目的肖像,画中的李鸿章处在义和团在京城留下的废墟中。这幅画鲜明地强调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由于慈禧太后没有听从他的劝告,他只能以坚韧的精神顶住敌人的压力,极力地运用外交技巧在列强间制造矛盾,但大家都知道他已经病得不行了。即使在临终前的病床上,他仍在坚持抵抗俄国提出的要他通过割让满洲各省来偿还“友谊”的要求。最后,李鸿章为慈禧太后创造了和平的局面并为她的回京铺好了路,之后就去世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见上慈禧太后一面。这位帝王女人哀悼他的死讯,命令她的亲王们代表朝廷给他的灵魂洒下告别的祭酒;她这样做是恰当的,因为不管李鸿章身上有怎样的缺点,他始终都是积极的、不可动摇的化身。
1705926781
1705926782
在李鸿章奉命掌舵之前,中国这艘大船已经漏水了,罗盘摇摇晃晃,船员们纷纷失去信心。不止一次,他凭着一己之力,引导大船穿过险滩躲过巨浪,停泊到安全之所;不止一次,他找了人找了技术去堵住船身的漏缝,修补毁坏的风帆。但19世纪中叶的狂风已经让它无法安全航行,特别不适合在变化多端的危险海域里行驶。也许运气最好的一流领航员能够延缓这艘大船的解体,但绝不可能让它起死回生:中国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这个任务是一般人不能胜任的。
1705926783
1705926784
李鸿章离开旧中国这艘大船时,它在很多方面都比他刚上船时要好得多。这些年来,他大肆地使用了油漆和彩旗,向外宣传一种勇敢的、可以远航的外表;几乎所有的中国官员都是通过向他学习才知道如何在没有标明的海域上航行。他不止一次地因为天气压力而被迫扔掉一些货物,其中有领土有主权,在这个时候,毫无疑问他十分在意自己的货物和机会。但是他毕竟是大清帝国最优秀、最勇敢的掌舵人,他让这艘船插上龙旗航行了30年。随着他从历史舞台上退出,掌舵的强手已经不在。今天,这艘古老的大船浸满了水,孤立无助,被国内冲突和外国侵略的新危险包围着;还有许多船员深深缅怀着李鸿章的智慧,他们还记着他那尤利西斯般的声音,传送着明智的建议。
1705926785
1705926786
1705926787
1705926788
1705926790
李鸿章全传 参考书目
1705926791
1705926792
有关我考察的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的各种特点和局势,有些读者也许想在此书之外得到更多信息,那么可以参阅以下著作中所需的信息。
1705926793
1705926794
有关中国在第一次对英战争时的情况,可参见以下著作:
1705926795
1705926796
《驻北京的英国使节》,乔治·斯通顿爵士著,2卷,1797年;
1705926797
1705926798
《驻中国使节活动日志》,亨利·艾里斯著,1817年;
1705926799
1705926800
《开放的中国》,查尔斯·古兹拉夫著,2卷,1838年;
1705926801
1705926802
《复仇女神的航行,1840年—1859年》,荷尔司令著,1845年。
1705926803
1705926804
有关这些战争的结果,以及中国与列强在外交和贸易关系的发端可参见以下著作:
1705926805
1705926806
《埃尔金伯爵出使中国和日本,1857年—1859年》,劳伦斯·奥利芬特,2卷本,1859年;
1705926807
1705926808
《中国和下游的孟加拉国》,温格洛夫·库克著,1861年;
1705926809
1705926810
《中国史》,博尔格著,3卷,1881年,该书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的历史,其内容和中国作者的记载并无异;
1705926811
1705926812
在《中国人及其反叛》一书中,作者米迪乐分析了中国动荡局面的长久性成因。本书作者的《中国的最近时势和当前政策》也同样讨论了这个问题。米迪乐先生的作品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早期情况。
1705926813
1705926814
有关这场持久内战的主要事件,可参见以下著作:
1705926815
1705926816
《戈登的作战与太平天国运动》,威尔森著,1868年;
1705926817
1705926818
《中国人戈登的故事》,海克著,2卷,1884年—1885年。
1705926819
1705926820
有关中国政府的结构,行政制度和官僚组织,可参见以下著作:
1705926821
1705926822
《中国政府》,第三版,梅耶斯著,1897年;
1705926823
1705926824
《中华大清帝国的贸易与管理》,莫尔斯著,1908年。
1705926825
1705926826
有关中国外交关系的完整记载,实际上包括了李鸿章从事公共活动的整个时期,可参见《中国关系史》,科迪埃著,3卷,1902年。另一本重要著作《英国人在中国》,从英国外交和商业的观点考察了同一个问题,亚历山大·密吉著,2卷,1900年。《在华外商的条约权利》是一本奇书,十分具有历史趣闻,冯·衮帕克著,1875年。与中国、朝鲜签订的,或和中国、朝鲜有关的条约最好的集子是由洛克希尔编辑的,华盛顿政府印刷局出版的两卷本,分别是1904年和1908年。
1705926827
1705926828
有关1898年改革运动和直接导致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那些事件,可参见《皇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濮克豪斯和布兰德著,1910年。“文庆”的《来自中国内部的危机》,十分有趣地记录了一个欧化的广州人理解的维新派的目的和方法。也可参见亚瑟·史密斯的《动乱中的中国》。鹭宾·赫德爵士曾写过《来自中国大地的人》,该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揭示了优秀作者的人格,以及他祈求能够对受辱中的中国怀有仁慈之心。
[
上一页 ]
[ :1.7059267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