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38899
1705938900
随后大家就拥着赵匡胤回到开封,进城前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逼我当皇帝也不是不行,但你们必须听我的,不然我就不当你们的皇帝。”众人下马罗拜听令。赵匡胤说:“少帝和太后是我旧主,公卿大臣是我同僚(其实大多是他上司),你们不能欺凌。近代篡位的进京都要大肆劫掠,擅动府库,你们不能再这样。纪律好,事后重赏,否则诛族!”有些史料上说这些是赵匡义提的建议,不过据大多数人分析,这是后来他当了皇帝,给自己脸上贴的金。
1705938901
1705938902
赵匡胤率军进了开封,除了选择为后周尽忠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其余公卿大臣和百姓果然没有受到骚扰。而杀死韩通的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就倒了霉,尽管杀韩通是为了给赵匡胤扫清障碍,但毕竟违背了不欺公卿的纪律,赵匡胤虽在众人苦劝下免其死罪,但终生未授其节度使,也算是重罚。
1705938903
1705938904
赵军进城时宰相们正在早朝,突然听说兵变,范质捶胸顿足,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过呀!”王溥不说话,范质低头一看,原来不是不想说,是手被抓出血来,痛得闭了气。
1705938905
1705938906
回城后,赵匡胤不去篡位,而是命令兵将解甲归家,自己也回到公署。不过很快将士们拥着范质等宰相来请他登基,赵匡胤哭着说:“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还没来得及回答,将校们又抽出兵刃喊道:“我们没有皇帝,赵太尉今天必须登基!”你们这些粗人,周恭帝虽小,难道不是皇帝吗?但范质等人早就理清了内在逻辑,作为简化版冯道,没必要以死殉忠,不就是换个朝代么,已经换了很多次了,以后肯定还要换,你小赵愿意出头来当这个皇帝,我们就成全你。符太后和周恭帝更无力抵抗,禅位于赵匡胤。
1705938907
1705938908
赵匡胤要当皇帝了,这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国号叫什么?
1705938909
1705938910
以前有人篡位前是汉王,所以新朝叫汉朝;有人是唐国公,所以叫唐朝。那赵先生呢?真不好意思,在下是平民,没爵位。于是大家开动脑筋,赵平民的最高虚衔是检校太尉,但总不能叫太尉朝吧?再看,他的武衔是归德军节度使,那叫归德朝?不是这个意思,归德军的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古称宋州——好,就叫宋朝!
1705938911
1705938912
宋这个国号的产生似乎已经在告诉大家,这不会再是一个贵族帝国,而将是一个平民化的新社会。
1705938913
1705938914
赵匡胤即为宋太祖,改元建隆。周恭帝降为郑王,还柴姓,符太后改称周太后,移居西宫。百官皆有封赏,原后周的行政班子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范质等人继续为宋朝宰相。似乎除了换个国号,真的什么都没发生。
1705938915
1705938916
宋取代后周恐怕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秩序最好的一次改朝换代——没有君臣勾心斗角,没有权臣相互杀戮,甚至连最基本的纵兵劫掠都没有,受点损失的只有那些收到消息逃出开封的空头。新皇帝发个公告,全国上下跟着换个logo,就ok了,生态环保低碳到了极致。以往有人篡位,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往往是家族几代甚至十几代持续积累才结出硕果。比如曹魏,别以为曹操是白手打天下的,曹氏、夏侯氏可是汉初功臣曹参、夏侯婴的后代,历经四百年积淀,终才铸就权柄。不过五代的情况着实又很特殊,不能积淀久了,积淀得久只能被人宰而已。汉晋以来长期的门阀贵族社会体系早已凋零,现在台上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战场上浴血立功的武将,一种是考场上题名入仕的文官。而就算他们能凭自身才能权倾一时,也很难传承后世,形不成稳固的家族势力。所以,到最后中国人发现,所有的汉唐旧族都已经被历史清退,最终只能由一个平民来建立新朝。
1705938917
1705938918
但一个平民要从亿万人中脱颖而出又何其不易,宋太祖的成功也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和运气成分。严格地说,他根本算不上权臣,实力比他强的大有人在,周世宗选择他出任殿前都点检正是看中他没有实力,结果他还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帝位。
1705938919
1705938920
一个实力并不太强的归德军节度使能凭一次表演就登上帝位,一方面要靠他的影帝才华,一方面这确是一次经典的策划,幕后导演也功不可没。后世很多人喜欢把宋太祖和后周太祖黄袍加身混为一谈,认为是五代武人拥立篡位的共同模式,但实则有很大差别。
1705938921
1705938922
第一,郭威是后汉权臣,不篡位反而有点说不过去。赵匡胤的实力在后周恐怕排不进前五,很多人(周世宗、范质等)根本就没想到他还会篡位。
1705938923
1705938924
第二,郭威其实在主观上未必真想篡位,他当时应该确实是被贪图拥立之功的部下强行拥立。而宋太祖完全不然,他和拥立的人显然早已达成默契。
1705938925
1705938926
第三,郭威事出仓促,而赵匡胤则经过了精心策划。澶州兵变是契丹袭扰北方边境,所以派郭威率兵御敌,然后这些兵强行拥立了他。契丹这次军事行动在许多史料上可寻,并非捏造。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在任何史料上都找不到辽出兵的记载,赵匡胤篡位后便宣称这次辽、北汉联合出兵的大型军事行动自行退散了,很显然边警非实,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机会把兵带出去上演兵变罢了。而从后来叛军入京的井然有序来看,显然早就策划停当,组织完备。
1705938927
1705938928
完整地看陈桥兵变,从边防告警,到赵匡胤带兵出城,到兵将拥立,到约法三章,到有序进京,到更有序的改朝换代,无一步不是经过精心策划并有序实施的。所以宋太祖篡位并非靠强大的实力,很大程度上是靠陈桥兵变这个经典的策划。
1705938929
1705938930
1705938931
1705938932
1705938934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中华帝国怎么决定谁当皇帝
1705938935
1705938936
这个题目或许有点大,可能有人已经想一耳光扇过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在这儿装模作样的讲个屁呀!你死了遗产给谁还不是你说了算。”但您看了半本书,您觉得真有那么简单?公权力和私权力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可能有的人估计又会急不可耐地说:“中国人的权力观就是独裁专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独裁。既然宋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那么君主独裁也就达到顶峰,绝对是一个人说了算?”
1705938937
1705938938
是的,很多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1705938939
1705938940
但一个先进、科学,并能传承两千余年,始终推动世界第一帝国引领人类文明高速前进的公共管理体系,又怎么会朝着这么落后、简单得像是没通过正常人类大脑的方向发展呢?我们还是先别扯太远,来看看宋太宗怎么当上皇帝,以及怎么传位的实例,或许更容易讲清楚道理。
1705938941
1705938942
陈桥兵变是完全不同于澶州兵变的精心策划,主要策划人有两位,一位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宋太祖登基后改名赵光义),另一位是赵普(碰巧也姓赵,并非亲戚)。正史关于赵光义年轻时的记载不多,初次登场便是陈桥兵变,而他在这场经典策划中体现出惊人的组织策划才能,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唐太宗孤身吓跑突厥、救下隋炀帝的青史首秀。
1705938943
1705938944
宋太祖在位十六年间,赵光义一直坐镇开封,鲜有攻城略地的表现,不过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宋太祖开宝六年(973),赵光义封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班秩在宰相之上。尽管没有立下值得一提的战功,但长期担任开封府尹,结交军政高层,也培植了不小的势力。
1705938945
1705938946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驾崩。皇后宋氏令宦官王继恩前往召宋太祖第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前来继位,但王继恩出宫后找到晋王赵光义,力邀他前往继位。赵光义突然接到这样的邀请,大吃一惊,但其实又很想去,非常犹豫。王继恩说:“再过会儿就是别人的了!”于是赵光义随王继恩和医官程德玄冒雪前往寝宫(冒雪算什么,冒血也要去啊)。到了宫门王继恩说:“晋王请稍等,我先进去说明情况。”程德全却说:“直接进去便是,还等什么!”于是三人直接入宫。宋皇后一见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莫名惊诧,但很快明白过来,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也哭着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1705938947
1705938948
于是赵光义即皇帝位,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
上一页 ]
[ :1.7059388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