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39783e+09
1705939783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距蒙古建国已经六十五年、窝阔台汗死后三十年,忽必烈汗即皇帝位,建国号元,史称元世祖。元世祖以汉制立太庙,追赠蒙古历代大汗和拖雷王子,其中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开国之祖,立太祖庙,窝阔台汗为太宗英文皇帝,拖雷王子为睿宗。元世祖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迥异于蒙古传统的体制,并最终灭宋,以“元朝”入继中华正统,所以说奠定元朝框架的是元世祖而非所谓元太宗。
1705939784
1705939785 不过如果超出元朝的视界,对于广义的大蒙古国而言,窝阔台汗倒也符合我们对太宗的定义。是他确定了一套蒙古议会执掌主权、汉式政府承担行政的管理架构。而且窝阔台汗崩后,蒙古陷入激烈内斗,倒也停止了无节制的扩张,基本确定了在全世界的征服范围。现在不少人说蒙哥汗(元宪宗)被宋军毙于四川钓鱼城下,让正在冲向欧洲的蒙古人掉头东返,拯救了西方文明。这种说法非常牵强,真正遏制蒙古无序扩张的还是窝阔台汗驾崩。蒙哥汗名为蒙古大汗,但当时蒙古诸部已经完成裂解,所谓大汗也只是拖雷系内部的玩具,远西诸部已经不太感兴趣,蒙哥汗死了活了对他们真的没多大影响,元太宗驾崩引起的那场内斗才是蒙古扩张的刹车蹄片。
1705939786
1705939787
1705939788
1705939789
1705939790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1705936793]
1705939791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巅峰处的大调整
1705939792
1705939793 宋代中国特色封建社会似乎发展到了顶峰,但各种新情况和巨大的外部效应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
1705939794
1705939795 辽的崛起体现了隋唐建立完善政府组织结构范本后,游牧民族可以照此快速建立起规范帝国,以前中原王朝面对的是匈奴、突厥这样的游牧部落,从此就要面对辽金这样的帝国了。以往霍去病带上几千精骑,冲上草原去砍几万脑袋(其中包括大量妇孺),匈奴这个民族(确切地说是部落联盟)基本上就散架了。但宋军砍了几十万辽正规军的脑袋,您看辽散架没有?当然,这也说明中华帝国发展至唐代,才终于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明圈,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圈,而不是以往的一个文明帝国加n个野蛮部落。
1705939796
1705939797 其实辽的存在对宋朝发展也不无好处,北宋连续一个半世纪的国内和平,辽也不无功劳。草原上游牧部族星罗棋布,即便匈奴、突厥这样的强势联盟管理力度也毕竟有限,难免常有些部族忍不住到中原来抢一把。比如唐代突厥自身向唐称臣,契丹向突厥称臣,但突厥却无法约束契丹经常把唐朝打得满头包。辽的高水平管理带给了蒙古草原史上最安定的一段时期,客观上为宋朝边境的安宁创造了条件。但辽又扶持西夏抗衡中原,这其中的博弈就相当复杂了,也促使中国人开始走出原始的天朝上国思维模式。
1705939798
1705939799 西夏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官利用部族社会基础谋求事实独立的例子。宋朝严格实施中央集权,但显然对部族聚集区的认识不够,最终使某氏带领当地部族形成割据。这也促使宋廷转变思路,对越南、朝鲜、大理等尚未归化的封建领主辖区采取更灵活的策略,不再强行收归国有,有些领主反而更加忠诚。西夏的割据还产生了很多现实后果,最主要的是隔断了亚欧大陆桥并牵制了宋军太多精力。宋神宗多次和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Alexius I)商议夹击西夏和塞尔柱突厥,但不太清楚西夏和塞尔柱突厥之间是如何结盟,总之他们分别在东西两边顶住了两大文明帝国的一轮大规模进攻,之后两国再未共同夹击过中亚。不过后来宋军改用浅攻蚕食西夏领土的战略却成效显著,若非太监王贪功掉头灭辽,假以时日,必有机会了结这个心腹之患。这倒不能以管理学原理解释,确实有很大偶然性。
1705939800
1705939801 金的突然爆发造成靖康之难,更点出了汉式中央集权帝国的一个致命缺陷——主权过于集中,风险太大。上亿人口的主权都集中于同一个政府,管理效率虽高,但也将所有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这唯一一个政府一旦出了问题,立即全盘崩溃。周代犬戎也曾突袭镐京,劫走周王嫡支,但天下分封给许多诸侯,周天子挂了诸侯们还在,不至于一篮子全碎。尽管北宋宗室唯一逃脱的宋高宗奇迹般的重建南宋,但这反而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非汉式帝国自身的某种内在优点。
1705939802
1705939803 毫无疑问,蒙古的战绩远超前三者,但这倒未必能说明蒙古模式最好,更多是因为遇到了全世界文明的集体低谷。当然,蒙古很好地吸收了管理工程的思想,才能支持超大规模的全球战争,一支没有高明管理工程技术的军队是不可能横跨欧亚的。而在蒙古(元)与南宋的对峙中,蒙古更是多次体现出这方面的高超水平。其实宋蒙两军战术层面的正面交锋总体说来宋军还略占优,但蒙古绝非靠强攻硬拔,而是以长期战争消耗南宋国力,逼其自亡。在这个长达四十五年的漫长过程中,蒙古帝国从大半个地球搜刮资源,源源不断地供应前军。前线部队不断地补给、撤换、轮休、整编,而轻重步兵、轻重骑兵、工程机械部队、火药武器部队、江淮水军、海军各兵种密切配合,调度有序,远非成吉思汗时代骑马打猎的原始战术可以比拟。
1705939804
1705939805 另一方面,宋蒙世纪对峙最终以蒙古坚持到胜利告终,也点出了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至宋的又一缺陷——经济路径依赖。南宋表面上看经济发达,但形成了对经济手段的依赖,连配置战争资源也不例外。组织同样规模的战争,南宋政府的花费比蒙古高得多,四十五年打下来,宋朝非亡于战败,而是亡于长年耗战引发的经济社会全面崩溃。相反,蒙古作为奴隶制部族领主社会,领主无需出钱请公民参军,直接让部属奴隶上场卖命即可。最终,野蛮战胜文明,无数文明成就付诸东流。尽管这并非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但这也让中国的公共管理者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1705939806
1705939807 辽夏金元在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发展至巅峰时应运而生。历史从不直线前进,也从不孤立发展,任何阶段都会有新问题等着你去解决,即便达到了理论上的巅峰,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调整。但宋朝的灭亡和前面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上升途中的调整还不太一样,而是达到巅峰后的大调整。这次大调整后中华帝国应何去何从?中国的公共管理者们又将如何审视这些问题,继续完善国家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管理方式?
1705939808
1705939809
1705939810
1705939811
1705939812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1705936794]
1705939813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第十篇 万里海疆日月悬——明太宗朱棣
1705939814
1705939815 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1705936795]
1705939816 最特殊的太宗
1705939817
1705939818 明太宗朱棣,生于龙凤六年(1360),明惠宗建文四年(1402)登基,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1424)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二年。朱棣本是标准的太宗文皇帝,但百余年后,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宣称区区一个太宗不足以概括他家四爷的伟大,改了个成祖庙号。这其实是明世宗搞大议礼的一个小花招,真实目的是要给他没当过皇帝的老爹上一个睿宗庙号,所以先拿修改高皇后、明太宗等人庙号试探。最初群臣没有识破,被他忽悠过去,好端端一个太宗标配就被弄成了不伦不类的成祖。
1705939819
1705939820 那明太宗应该是本书唯一一位获得太宗庙号又被取消掉的,当然,这并不否认他的伟大,不过他的另一个特殊性却很容易让人对其入选本篇的资格产生质疑——他这一朝的太祖实在是太伟大了。
1705939821
1705939822 明太祖跟前面那些篡位的家伙们可不一样。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原名朱八八、朱兴宗,年号洪武),他从一个濒临饿死的假和尚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伟大历程;他将一个完全被奴役的民族重新带回世界第一帝国的地位,这是他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他推翻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但又不实施民族复仇,愿将各族“抚之与诸夏无异”,这是他的伟大帝王胸怀。更可怕的是,这个民族没有宗教传统,没有世袭领主,面对的又是劲猛的蒙古帝国,他是怎样讨饭镇住肚子后做到上述事实的?而他在军事上从南往北打得上帝之鞭屎尿横飞,治国又能极速地在蒙古毁灭过的破碎河山上建立起一个“治隆唐宋”的辉煌盛世,您真能想象这种伟大的程度吗?
1705939823
1705939824 而真正要命的是这位太祖还活得极长——七十一岁!好多儿子都死了他还没死。以往太祖只管开国,建国格式化留给太宗。但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而且精力超级旺盛,一个人就垄断了正常朝代太祖、太宗两朝的工作(后来把宰相的工作也打捆了),他离职时大家发现明王朝的框架已经很完善,那就不需要什么明太宗来凑字数了。所幸历史没有这么简单。
1705939825
1705939826 明太祖这么伟大,那第二任皇帝就多半是个尴尬的废柴,事实恰是如此——别误会,不是本篇主角,是他侄儿建文帝,咱们明太宗是第三任。
1705939827
1705939828 伟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执著。但执著与偏执往往也只有一线之隔,明太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很偏执,比如继承人问题。
1705939829
1705939830 明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其中孝慈高皇后马氏育五子,朱棣排行第四。建国时嫡长子朱标便被立为皇太子,但他先于明太祖去世,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也相继去世。按理说长幼有序,朱老四就该撞大运,捡这个皇帝当了。但意外的是明太祖偏执到了另一种境界,他要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坚决捍卫嫡长一系的正统。
1705939831
1705939832 这就偏执得过分了,历史上嫡长子先死的又不是没有,都是另择子侄继位,哪来什么皇太孙?要较真的话,朱允炆也不是朱标真正的嫡长子,他前面还有个大哥朱雄英,死得更早,为什么不更偏执一点,立朱雄英的嫡长子为皇太玄孙呢(因为朱雄英八岁就死了,没来得及生)?最重要的是,唐宋以来嫡长子继位的规制就不那么严格了,继承人选更要由政府议定,岂能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偏执?明太祖坚持立皇太孙,一方面说明他个人权威极高,一方面也说明明初中国社会较之宋代出现了严重倒退。
[ 上一页 ]  [ :1.7059397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