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41926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夏太后之死,成蟜之乱,嫪毐封侯,这是互有关联的系列事件,背景是帝太后与韩夫人间的政争。这一连串事件的结果,是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势力取得了胜利,韩系外戚势力彻底地没落。对于帝太后与韩夫人的争斗,楚系外戚的老祖宗华阳太后坐山观虎斗,乐见其成。然而,韩系外戚彻底崩溃以后,帝太后势力的过度扩张,当然地引起楚系外戚集团的警戒和不满。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授予了华阳太后打击帝太后的口实。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开始彻底地追查这件事情,他们希望利用嬴政亲政的机会,清除嫪毐,剥夺帝太后的政治权力。正是在这种逼迫之下,得到帝太后支持的嫪毐狗急跳墙,发动政变,企图用非常手段,消灭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1705941927
1705941928
如果说,嫪毐之乱的主要矛盾是华阳太后与帝太后之间的政争的话,嫪毐之乱还有一个次要的矛盾,就是嫪毐与吕不韦之间的政争。成蟜之乱后,嫪毐封侯建国,他在政坛上的急速崛起,除了招来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的警戒外,更引起了与另一位人物——相国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吕不韦是帝太后的旧情人,介绍嫪毐与帝太后的牵线人,他们都是从赵国来到秦国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不过,当嫪毐得到帝太后的宠爱以后,吕不韦与帝太后的关系逐渐疏远,当嫪毐封侯建国红极一时以后,在政治上就成了吕不韦的对头,二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争。
1705941929
1705941930
关于嫪毐与吕不韦之间的政争,《战国策·魏策》有明确的记载。当时,秦国进攻魏国,有人劝告魏王说:
1705941931
1705941932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赂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氏,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今由嫪氏善秦,而交为天下上,天下孰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必报矣。
1705941933
1705941934
这段记载说,当今秦国国内,从政府到民间,从官员到百姓,大体分成两派,或者站在嫪毐一方,或者站在吕不韦一方。如果魏国依附嫪毐一边,割地送给秦国,屈身尊礼秦国,这些都通过嫪毐上达,作为嫪毐的功劳,嫪毐就胜过吕不韦了。如此一来,帝太后必定深深地感谢魏国,魏国与秦国的关系就会在各国之上了。如此一来,天下也必定舍弃吕不韦而跟从嫪毐了。
1705941935
1705941936
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八年,正是嫪毐封侯建国红极一时的时候。这段对话,不但清楚反映出嫪毐与吕不韦的激烈政争,而且,在两人的政争中,帝太后已经忘记吕不韦,完全站在嫪毐一边了。所以说,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予吕不韦以打击嫪毐的口实。吕不韦的态度,嫪毐是清楚的。他发动政变,吕不韦当然是他的打击对象。
1705941937
1705941938
4.动乱的余波
1705941939
1705941940
嫪毐之乱,以嫪毐兵败逃脱告终。逃脱的嫪毐,被悬赏捉拿以后,处以车裂,就是车马分尸的酷刑,他的宗族也被诛灭。参与叛乱的二十多位高官,都被枭首示众。依附嫪毐的家臣,很多被判刑,而被流放到四川的,数量就多达四千多家。
1705941941
1705941942
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帝太后家务政务的贴心代理人。帝太后是嫪毐的后台,嫪毐之乱的幕后人物。嫪毐之乱失败后,帝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棫阳宫(今陕西凤翔南)软禁,她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嬴政的两位异父弟弟,都被处死。从此以后,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瓦解,帝太后也基本上丧失了对于秦国政权和秦王嬴政的影响力。在事后的一连串追究中,相国吕不韦与帝太后的旧情,他推荐嫪毐入宫的种种秘事都被牵连出来,他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秦王政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务,驱逐出京,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
1705941943
1705941944
第二年,吕不韦受到更为严厉的追究和处罚,秦王嬴政亲自下书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1705941945
1705941946
看来,吕不韦被罢免以后,秦王嬴政仍然怒气难消。他质问吕不韦说:“你对秦有什么功劳,秦国赐予你封地河南,享受十万户的待遇。你和秦有什么亲属关系,竟然被称为仲父。现在,命令你全家迁徙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接到这封信以后,唯恐还有更为严厉的处罚到来,于是饮鸩自尽,终年五十七岁(前292—前236年)。那些跟随吕不韦的家臣和宾客们,也受到严厉的处罚。
1705941947
1705941948
不过,就在吕不韦免相的同一年,嬴政与母亲的关系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怒气冲天的嬴政听了一位叫作茅焦的齐国人的劝告,陡然回心转意,亲自到雍城去见母亲,将她接回咸阳,重新居住于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1705941949
1705941950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1705941951
1705941952
这段记载,作为文学故事来读的话,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情节推进中制造的戏剧性转折,是一波三折的起伏式叙事手法。这段记载,作为历史来读的话,则很有些不可思议,使人怀疑这段纪事的真伪和可靠性。作为历史侦探,我们自然要问,这位齐国人茅焦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在嫪毐之乱后出现在秦王嬴政身边?茅焦劝谏嬴政说:“秦国志在天下,而今大王有了迁徙母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各国听说后,由此纷纷背离秦国。”他讲的不过是母子之间应当和睦相处的简单道理,怎么会扯到诸侯各国背叛秦国的外交大事上去?嬴政听了这几句话之后,又怎么会怒气全消,幡然醒悟,立刻前往雍城迎回母亲?
1705941953
1705941954
5.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1705941955
1705941956
追究起来,《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这段记载,是司马迁根据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改写的。这个战国故事的原型,可以从《说苑》的类似故事看出来。《说苑》所记载的这个故事非常详细,我们简要地转述如下:
1705941957
1705941958
嬴政驱逐母亲以后,下令说,有敢以帝太后的事情劝谏的人,一律处死。据说,拼死来劝谏的人有二十七人,都被一一处死了。就在这个时候,来了第二十八个人,自称齐客茅焦,有事请求秦王接见。嬴政命令侍卫问道:“是不是为太后的事情?”茅焦答道:“正是。”嬴政又命令侍卫问道:“有没有看见宫门外的死人?”茅焦答道:“看见了二十七个。臣下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二十七人二十七星,现在差一个,特来补足满数。请赶紧去报告秦王,臣下不怕死人。”
1705941959
1705941960
嬴政闻讯大怒,下令准备好煮人的大锅,按剑而坐,传令让茅焦进来。
1705941961
1705941962
茅焦进到殿上,不慌不忙,对秦王施礼说道:“有关人的死生、国之存亡的事情,都是历代圣王急于想知道的,不知道大王想不想听一听?”秦王说:“此话怎讲?”茅焦回答说:“陛下有狂悖的行为,难道自己不知道吗?”秦王冷冷答道:“倒是想听你说一说。”茅焦严正地回答道:“陛下车裂假父嫪毐,有妒忌之心;杀死两位弟弟,有不慈之名;将母亲迁徙到雍城棫阳宫,有不孝之行;刑杀劝谏之士,有桀纣之治。如今天下都知道了,纷纷疏远秦国。臣下实在是担心秦国将会为此而衰亡,陛下也会为此而有不测的危险。我的话完了,请陛下处死我。”
1705941963
1705941964
茅焦于是解开衣服,准备接受烹煮之刑。这时候,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嬴政走下殿来,用左手扶起茅焦,用右手挥开准备前来捉拿茅焦的人说:“一切都免了,先生请系上衣服,我愿意听从先生的。”
1705941965
1705941966
嬴政当即尊茅焦为“仲父”,授予上卿的爵位。事后,他立刻启动车驾,千乘万骑,亲自到雍城棫阳宫迎接母亲归还咸阳。
1705941967
1705941968
被迎回咸阳的帝太后,在宫中设置酒宴招待茅焦。酒席上,帝太后感慨万端地对茅焦说:“将扭曲扳直,从败乱中复生,安定秦国的社稷,使我们母子得以再次相会,都是您茅君的力量。”
1705941969
1705941970
比较这段故事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史记》的历史世界是如何编撰的。对于嫪毐之乱这一段历史,司马迁掌握的材料并不多,除了秦国史书上的一些简略记载外,余下的就是一些战国故事了。对类似于《说苑》所载的战国故事,司马迁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作了鉴别和选取。他将故事最耸人听闻的部分,比如秦王一连杀了二十七人,茅焦是第二十八个;最吸引听众的部分,比如茅焦强硬地应对秦王,秦王又是如何戏剧性地走下殿来等等,都做了删节,只保留了茅焦说秦王的话中,关于迁徙母亲会引起各国背离,也就是会引发外交问题的部分。司马迁的这种取舍和解读是否恰当呢?
1705941971
1705941972
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学的立场上做一个合理的鉴定:
1705941973
1705941974
一、司马迁敏锐地注意到嫪毐之乱这场秦国政权中枢的内乱,是有国际背景的,因而他选取了故事中对于帝太后的处置不当,会引起相关的外交问题的内容。但是,为什么会引起外交问题呢?司马迁没有深入讲,从我们今天的研究结果来看,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
1705941975
[
上一页 ]
[ :1.7059419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