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43112
1705943113
成败决定于一念之差,悔恨铸成于瞬间之误。对于身处高位、左右国政的人来说,瞬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历史的动向。扶苏自杀,是一件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如果扶苏不自杀,不管是再请复核,还是抗命拖延,秦帝国的命运将完全改观,历史将转向另一个方向。
1705943114
1705943115
扶苏自杀,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件。他在这件事情当中的行动,根本不像一位政治人物在面临重大政治危机时的正常行动。对于扶苏不听蒙恬劝谏自杀的事情,后来有人说他是出于仁孝,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懦弱,我最初推想他的性格可能过于刚烈自负,遇事不能曲折委婉,认为他不是能够在政治上周旋驰骋的人物。现在,当我对秦始皇的历史做了更深入的考察后,觉得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在个人性格品德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另有不为人知的隐秘,另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背景,隐现在不可理喻的史实后面。这桩历史的隐秘究竟是什么呢?
1705943116
1705943117
点滴的消息,终于在一年以后透露出来了。
1705943118
1705943119
7.扶苏的复活
1705943120
1705943121
扶苏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天下大乱,秦帝国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就崩溃灭亡了。不可思议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扶苏再一次复活了。
1705943122
1705943123
1705943124
1705943125
1705943126
扶苏石刻像
1705943127
1705943128
扶苏——秦帝国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看好的接班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秦始皇始终没有正式册立他为太子,由此导致幼子胡亥篡位,埋下了亡秦的祸根。
1705943129
1705943130
1705943131
1705943132
1705943133
商水扶苏墓(李开元 摄)
1705943134
1705943135
陈胜吴广起义,不但是导致秦帝国崩溃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意义非同寻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时,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诵,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
1705943136
1705943137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古往今来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1705943138
1705943139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纪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也顺从民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1705943140
1705943141
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在皇位争夺中失败自杀。项燕呢?他也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三年,嬴政为了统一天下,派遣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项燕统领楚国军队保家卫国,殊死抗击秦军,最后兵败自杀,楚国也由此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在楚国故地由楚国人民所发动的反秦起义,在他们的口号中同时出现秦国皇长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的名字,这就难免使我们感到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1705943142
1705943143
一、以身份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民意识和农民革命的性质正好相反,与上述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在当时的历史和语言环境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义是哀王孙,痛惜远古以来的贵族被暴秦灭绝,如今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来有机会再来细说。
1705943144
1705943145
二、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是诛灭秦国,复兴楚国。项燕是统领楚军抗秦的大将,当年就战败自杀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地区,复楚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反秦的起义军将他的名字与项燕并列以为号召,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怕就解释不通了。也就是说,扶苏和项燕两人秦楚两国的出身,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复楚的目的之间,表面上看是不协调的。
1705943146
1705943147
破解历史疑案,首先需要搞清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清楚以后,对于史实间的关系,还需要作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疑问呢?
1705943148
1705943149
8.藤田教授的推测
1705943150
1705943151
我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我说,凡举事,须有名目。举大事国事,须有大义名分。陈胜,虽说是出身下层贫民,但从他为举事所策划的大义名分来看,他不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密切的关注,而且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始皇帝以暴力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秦政长期失于苛暴。始皇帝死,百姓曾经有所期待,盼望主张温和路线的公子扶苏即位,暴政得到缓和。殊不知扶苏不明不白自杀,少子胡亥即位,暴政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变本加厉,有过之而无不及。高压困苦之下,借助于对仁者的怀念,对暴君作隐喻的抗争,正是民意国情所在。以扶苏的名义举事,反暴政而不反秦政,不仅顺应举国民情,而且利于对秦政府和秦军的动摇瓦解。
1705943152
1705943153
以上所讲,尽管是一种解释,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面对矛盾的史实,难免生出疑问,在被陈胜吴广起义同时并举、诈称为领袖的两位人物身后,会不会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呢?
1705943154
1705943155
同样的问题,也被研究同一段历史的外国史家所关注。不久前,我读到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新著《项羽与刘邦的时代——秦汉帝国兴亡史》,眼睛豁然一亮。藤田先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该书第三章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对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矛盾史实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之所以在这里与项燕一道出现,或许是因为他的母系的关系。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因为母亲的关系,扶苏与楚国就有了血缘上的关联,扶苏冤死于二世皇帝之手,楚人同情扶苏,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1705943156
1705943157
进而,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与项燕的名字之所以并举,其间有一个联结二者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长期活跃在秦国政权中枢的楚国公子,他可能是护送扶苏的母亲——楚国的王女到秦国来的使者,后来一直留在秦国,成为秦王嬴政的亲信重臣。然而,就在秦王嬴政派遣大军进攻楚国,楚国即将灭亡的紧急关头,他出于爱恋祖国的情感,背叛秦国,与楚军大将项燕一道联手反秦,受项燕的拥戴,成为最后一代楚王。在昌平君和项燕的领导下,楚军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与王翦所统领的秦军决战,结果楚军战败,楚王昌平君死去,大将项燕自杀,时间、地点、事情都在一起。
1705943158
1705943159
藤田先生的推测,是基于战国以来秦楚两国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做出来的,有相当的合理性。特别是藤田先生找到昌平君这个人物,由此将扶苏、项燕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楚夫人连接起来,这就不仅解开了陈胜吴广起义将扶苏和项燕同时并举,将他们作为号召楚国民众的精神领袖的疑难,同时也为破解扶苏自杀之谜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更为破解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解明始皇后是谁的疑案提供了开启的钥匙。
1705943160
1705943161
9.谁是王后?
[
上一页 ]
[ :1.7059431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