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43171e+09
1705943171 嬴政即位之时,太后一共有三位,养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和生母帝太后,未来嬴政的婚姻,当取决于她们三人。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岁时,夏太后过世。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岁,帝太后因为与嫪毐的不正当关系,被驱逐出京,迁徙到雍城,从此丧失了对秦国政局和嬴政的影响力。到了秦王政十年,嬴政二十三岁,依照秦国的定制将要行大婚选定王后。这时候,唯一能够左右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呢?无疑就是健在的华阳太后了。华阳太后是楚国人,她为孙子嬴政选定的王后,应当就是楚系的夫人。据此,我们可以补充史书失载的内容,写下:“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
1705943172
1705943173 至于这位楚夫人究竟是谁,由于史料过于欠缺,我们只能推测她是一位出身于楚国王族的女子。她是华阳夫人所看中的孙媳妇,不但与华阳夫人关系密切,当然也与昌平君关系密切,她们都是同一亲族关系网里的人物。
1705943174
1705943175 如果事情确是这样的话,秦始皇的正夫人是楚夫人,长子扶苏可能是楚夫人的儿子,身上流着一半楚国王族的血液,他与楚系外戚集团关系密切。由楚系外戚这条线索,昌平君与扶苏和项燕,就可以连接起来了;陈胜吴广起义,假称扶苏和项燕为领导人的事情,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联想到昌平君在秦王政时代的起落沉浮乃至最后反秦为楚的悲壮历程,以及势必引起的秦国宫廷楚系外戚势力的衰落,那么秦始皇生前的多种疑案,比如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始皇后,秦始皇为什么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扶苏为什么自杀等疑问,都可以由此得到破解的入口了。当然,更深刻、更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历史侦探的脚步仍旧不会停止。
1705943176
1705943177
1705943178
1705943179
1705943180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1705941075]
1705943181
1705943182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1705943183
1705943184 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1705943185
1705943186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书,然而,关于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宫廷,司马迁要么自相矛盾,要么干脆没有记载。为什么会这样?历史是怎样写出来的?《史记》中没有记载的历史,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大秘密?
1705943187
1705943188
1705943189
1705943190
1705943191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1705941076]
1705943192
1705943193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
1705943194
1705943195 (一) 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705943196
1705943197 1.新的嫌疑人
1705943198
1705943199 在围绕着秦始皇一生的重重迷雾当中,我们调查了四件疑案:生父之谜、弟弟和假父之谜、表叔之谜和后宫之谜。对于这四件疑案,我们通过不懈的追踪、严密的考察,一一做了破解,得出了相对可靠的结论。
1705943200
1705943201 疑案追查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大功告成,可以告慰先祖,可以鸣金收兵了?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历史侦探的回答是,此时收兵还为时过早,难免有草草收场的嫌疑。
1705943202
1705943203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述四件疑案的发生,都起源于《史记》。或者是出于《史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或者是出于《史记》记载的含糊,或者是出于《史记》的失载,或者是出于《史记》的误载,说到根子上,还是那句话,都是司马迁惹的祸。
1705943204
1705943205 《史记》是历史著作,《史记》中偶尔出错,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是,连续出错,冤假错案不断,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产生怀疑了,怀疑《史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尽管他从来没有领过稿费,却肯定享有著作所有权。现在,《史记》出了问题,出了冤假错案,司马迁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自然会怀疑:司马迁是否就是这些冤假错案的制造者?
1705943206
1705943207 我们不妨来作一番超时空的想象。
1705943208
1705943209 请回到我们已经澄清了的第一案——生父之谜。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今天吕不韦、子异和赵姬在场的话,他们在感谢历史侦探破解疑案的努力,感谢历史法庭为他们推翻了冤案以后,一定会强烈要求追究司马迁的责任,要司马迁出庭作证,要他解释为什么会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写下诬陷不实之词。
1705943210
1705943211 历史法庭理性而公正地审理历史疑案。历史法庭认为,受害者们要求追究冤假错案的要求是正当的,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的话,被害者的名誉恢复和事实澄清都是不完全的。历史法庭认为,随着案情侦破的进展,新的犯罪嫌疑人浮现出来了,如果侦探们抓不住这个新的犯罪嫌疑人,疑案的侦破就会半途而废。
1705943212
1705943213 接受历史法庭的告诫,历史侦探开始着手调查谁是冤假错案的制造者。毫无疑问,司马迁当然是首当其冲的嫌疑人。
1705943214
1705943215 历史侦探追究司马迁的责任,首先要追查《史记》中的种种问题,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如果问题是出于司马迁自己的编造和隐瞒,责任当然在司马迁,我们就可以给他定伪造和隐瞒历史的罪名,并且要求他出面解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题是出于司马迁的道听途说,他只是将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传闻,不加分辨地写进书中,或者是出于疏忽,没有将应当写进史书的事情写进去的话,他就不应当承担伪造和隐瞒历史的罪名,但是,必须承担传播谣言和玩忽职守的责任,他必须出庭解释,他从哪儿听来的谣言,为什么把它写进《史记》?他究竟看到了些什么材料,又是如何选取这些材料的?看来,历史侦探还得忙碌,还得根据司马迁所提供的线索,去追查制造历史疑案的真正犯人。
1705943216
1705943217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冤假错案的问题,彻底地追查起来可能相当麻烦,看似简单的历史学疑案,认真追究起来可能相当复杂;这种复杂性,是历史累积的加厚和变形的结果。长话短说,一句话,我们将司马迁作为新的嫌疑人来追究的事情,牵连到历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历史著作是怎样编撰出来,又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历史在编撰的过程中,历史著作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变形的?
1705943218
1705943219 历史编撰和历史流传的过程,宛若一种变形的镜像,我们必须先将这个变形镜的变形原理搞清楚,然后才能根据变形的误差审查变了形的历史,据此修正误差,逼近真实的历史,也才能判定作为嫌疑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究竟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
1705943220
[ 上一页 ]  [ :1.7059431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