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43419e+09
1705943419
1705943420 秦始皇焚烧各国的史书,却没有焚烧秦国的史书。秦国的史书,到司马迁的时候尽管已经残缺,但确切的年代是有的,司马迁是仔细阅读了的。在秦以外的各国史书被烧毁,各国历史年代不清的情况下,司马迁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从秦国的史书中选取一些年代准确的事情,放到其他国家的历史中作时间的标杆。换句话说,就是用秦国的历史作树干来粘贴其他国家历史的树叶。春申君之死这件事情,在楚国的历史上没有确切的纪年,司马迁判断大体相当于秦王政九年左右,与秦国发生嫪毐之乱、吕不韦也因此被废相的事件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太史公如此粘贴的结果,就是故事成了楚国的事情、秦国的时间这种不自然的怪样子。
1705943421
1705943422 不过,这个不自然的怪样子,也实实在在地提醒了我们:战国时代,是各国密切往来的时代,各国的历史,都是跨国的历史。作为秦始皇父辈的吕不韦、子异和赵姬等人,与作为楚幽王父辈的春申君、考烈王和李园妹等人,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不但生活在同一天空之下,他们之间也可能有实在的交际和往来。特别是楚考烈王熊元,他在王太子时代,曾经在春申君的陪同下在秦国首都咸阳做过十年的人质,他曾经在秦国娶妻生子,与秦王室结下了亲缘关系,他与子异之间,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亲密关系。
1705943423
1705943424 也许,正是这种时间上的同时同代,事实上的实在关联,成了后来好事者编造同类故事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想象力丰富的好事者,特别是如同小报记者狗仔队员一类的人,由同一时代的这种类似的关系,自然会联想到,春申君与考烈王关系密切,他有如此绯闻,楚幽王竟然是私生子!吕不韦与庄襄王也是关系密切,吕不韦岂非也有类似的绯闻,秦始皇也未必不是私生子?
1705943425
1705943426 历史疑案追查到这里,春申君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历史背景已经清楚,同时,这个故事又是如何移花接木转嫁到吕不韦身上的线索也找到了,看来,历史侦探可以结束本案的调查,交出一份最终报告书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报告书提出,得到了历史法庭的认可。可是,在该报告即将张榜公之于众的时候,最终审阅报告书的审查官们又提出了疑问: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是楚王负刍之徒在政变前后编造的,这是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个故事移花接木到吕不韦身上,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个故事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编造出来的呢?如果历史侦探能够有一个说法的话,我们将觉得更有说服力。
1705943427
1705943428 10.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705943429
1705943430 历史侦探有时候真烦这些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审查官们,他们都是些挑毛病的老手,没完没了。不过,烦过后冷静想一想,这些事情正是他们的工作,很多挑出来的毛病还真是问题,不管烦不烦,都不得不耐着性子一一作答,只是希望公开发表以后不要被指摘为过于烦琐。
1705943431
1705943432 历史侦探以为,春申君的故事,出于楚王负刍之徒的编造,战国晚期就开始流传,《战国策》里也可以见到,应当是较早的故事原本。吕不韦的故事,不见于早期的文献,应当是较晚的复制品。那么,这个故事可能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编造出来的呢?
1705943433
1705943434 吕不韦献有孕之女的故事,最初见于《史记》,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下限,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汉武帝时代。不用说了,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上限,是在秦始皇出生的秦昭王末年。由此说来,这个故事可能出现的时间段,是从秦昭王末年到汉武帝时代之间。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司马迁大约于汉武帝元封年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后开始担任汉王朝的史官——太史令,积极从事于《史记》的编撰。从而,这个故事可能出现的时间就是从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110年的这一百五十年间。
1705943435
1705943436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历史故事的伪造,往往有需要伪造的动机,有适合于伪造的历史背景;春申君献有孕之女的故事,出于楚王“负刍之徒”的伪造,其历史背景就是楚王负刍杀楚哀王夺位的政治事件。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从秦昭王末年开始考察秦国的历史。秦昭王死后,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先后即位,一直到秦亡,秦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政治变动,秦始皇和他的父亲、祖父即位当政的事情并没有受到类似的挑战,从而,在秦国没有出现类似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换句话说,在秦始皇家族一系当政的情况下,大概是没有谁吃饱了饭没事干,想去编造这个掉脑袋的无聊故事的。与这个历史事实相印证,在流传至今的战国诸子和战国故事当中,我们也看不到这种故事的踪影。
1705943437
1705943438 刘邦建立汉王朝,旗帜鲜明地全面继承秦王朝。这种全面继承,从领土、人民、制度,一直到意识形态。刘邦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终身崇敬秦始皇,视秦始皇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理想。我们知道,刘邦还在家乡沛县做亭长的时候,曾经出差到咸阳,观望过车马出行的秦始皇,当时的刘邦,觉得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由衷地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人生感慨。刘邦觉得,如同秦始皇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人生。
1705943439
1705943440 刘邦发迹以后,自视为秦始皇的继承人,接替秦始皇的位置做了皇帝。他临死之前,曾经专门发布过一个表明自己对于先烈伟人态度的诏书,这个诏书见于《史记·高祖本纪》,摘要如下:“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1705943441
1705943442 楚隐王陈涉,就是发动大泽乡起义的反秦首事者陈胜,他后来立国张楚,称楚王,刘邦响应他起兵,算是他的部下,用他来代表楚国,世世祭祀。魏国的安釐王、齐国的缗王、赵国的悼襄王,与楚王陈胜一样,都分别设置十户的守墓人,得到世世代代的祭祀。魏公子无忌,不是帝王,而是刘邦所景仰的游侠世界的偶像,特地为他设置了五户守望祭祀的人家。至于秦始皇,他的待遇高高在各国君王之上,二十户守冢之家的设置,明显地表达了刘邦和汉王朝对于秦王朝和秦始皇格外的敬重,绝无丝毫的不敬和怠慢。
1705943443
1705943444 从刘邦时代开始的这种尊重六国故王、尊重秦王朝和始皇帝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文帝景帝时代。从而,我们可以说,汉帝国建立之初,丑化秦始皇的土壤和条件也不存在。与此相印证,西汉初年,刘邦君臣,汉朝政府多次议论和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对秦的政治和政策批评甚多,却从来没有对秦始皇进行人身攻击,编造丑化他的故事。在至今流传的西汉初年的政论文献,比如汉初贾山的《至言》,文帝时代著名政论家贾谊的《新书》中,都没有这一类的故事。
1705943445
1705943446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汉武帝的时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的时代。这种历史变革,从时代精神和历史形态的角度上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由秦末以来的后战国时代,进入了由汉武帝时代开始的第二次统一帝国时代。这场历史变革,极具颠覆性,堪称一场古代的“文化大革命”。在汉武帝的主持下,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否认多年以来认为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而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宣称汉王朝是从根子上革了秦王朝命的革命者,秦王朝的天命是水,汉王朝的天命是土,土水不相容。
1705943447
1705943448 在这个意识形态革命的指导下,汉朝政府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对外政策等基本国策国政作了大变革,废除了建国以来一直使用的秦代历法,宣称将服饰旗帜的颜色由秦以来的黑色改成黄色,度量衡所使用的吉祥数字也由秦以来的六改为五,整个社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1705943449
1705943450 在这场古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呼应这场全面变革,用儒家思想取代自秦以来到西汉初年一直占据思想主流地位的法家和道家思想。
1705943451
1705943452 在这场大变革中,汉代社会对于秦始皇的看法和评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由伟人变成了暴君,由历史上的成大功者变成了历史罪人。
1705943453
1705943454
1705943455
1705943456
1705943457 秦朝龙纹空心砖
1705943458
1705943459 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
1705943460
1705943461 传说秦文公狩猎时曾获一条黑龙,秦始皇以此认为秦得水德,秦灭六国,就是秦朝代替周朝,也就是水胜火。砖上的龙纹装饰正是秦朝尚水德的表现。
1705943462
1705943463 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的变迁、风气的转化当中,对于秦始皇的个人攻击被解禁,对他作人身丑化也受到鼓励,修改秦的历史、编造秦始皇丑闻的历史条件成熟。从而,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吕不韦献有孕之女的故事,将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由此宣称秦国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正统性,汉王朝取代秦王朝是继承了周王朝以来的真正天命。
1705943464
1705943465 11.莫做“耳食者”
1705943466
1705943467 孟老夫子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读其书不可不知其人。”读书,一定要知道作者,因为作品必然会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作品中的问题,往往可以在作者的履历中找到解读的线索。
1705943468
[ 上一页 ]  [ :1.7059434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