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46626
1917年春,組織劉半農等教員,首先改革北大預科課程,並且實行白話文教學。當時的北大,各科都分為本科和預科。本科大致相當於美國的研究生院。高中畢業生考入北大必須先讀三年預科,畢業後才能升入本科(三到四年)。1918年改為預科二年,本科四年。
1705946627
1705946628
1917年11月,多次約請胡適、沈尹默、錢玄同、陶孟和、章士釗等開會,討論改變文科課程。
1705946629
1705946630
1918年1月,加入蔡元培發起組織的「進德會」。該會入會標準是,甲種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種會員:再加二戒,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丙種會員:前五戒外,再加三戒,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6月,進德會選舉評議員,蔡元培212票、陳獨秀152票、章士釗111票、王寵惠81票、沈尹默及劉師培31票當選。
1705946631
1705946632
1918年2月,支持胡適等人發起的「成美學會」,捐款120元。該會目的是「協助德智優秀,身體健壯,自費無力的國立大學生」,為國家增進人才。
1705946633
1705946634
6月,任北京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為蔡元培),對入學考試制度進行改革。
1705946635
1705946636
9月,參加北大編譯處會議,加強宣傳法蘭西文明,推動北大的編譯工作。議定陳、胡代表該處辦理加入「法文學社」手續,籌劃法國名著翻譯事項。
1705946637
1705946638
又大力支持北大文科學生傅斯年、顧頡剛等創辦「新潮社」和《新潮》雜誌。這些學生受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早在1917年秋就「純由覺悟而結合」,並想創辦類似《新青年》的文學雜誌,但因缺乏經費而陷於困難,求助於學長陳獨秀。陳給予了出乎他們意料的熱情支持,對他們說:「只要你們有辦的決心和長久支持的志願,經費方面,可以由學校負擔。」[54]
1705946639
1705946640
於是,1918年11月19日,他們先成立「新潮社」,後來請胡適任顧問。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也給予支持,撥出一間房作辦公室。1919年元旦,《新潮》創刊。由於該雜誌完全支持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實行三條指導原則:批評的精神、科學的主義和革新的文詞,很快成為《新青年》得力助手和夥伴。加入新潮社的學生,也就成為陳獨秀、《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直接培養的第一批「新青年」,成為後來「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和學術界、政治界的重鎮,如:
1705946641
1705946642
傅斯年(孟真):歷史學家和通俗作家,後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等職。
1705946643
1705946644
羅家倫(志希):歷史學家、教育家、通俗作家。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新疆監察使;國民黨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副主委、主委;駐印度大使;去台後任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等職。
1705946645
1705946646
顧頡剛(銘堅):歷史學家
1705946647
1705946648
毛子水(毛准):教育家和歷史學家
1705946649
1705946650
江紹原(誠甫):教育家、宗教史學家
1705946651
1705946652
汪敬熙(緝齋):作家、心理學和生理學家
1705946653
1705946654
何思源(仙槎):教育家;山東省主席、北平市長
1705946655
1705946656
俞平伯(銘衡):散文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
1705946657
1705946658
郭紹虞(希汾):作家、考據史家
1705946659
1705946660
孫伏園(養泉):作家、編輯家
1705946661
1705946662
馮友蘭(芝生):哲學家
1705946663
1705946664
朱自清(佩弦):散文作家、詩人
1705946665
1705946666
張申府(崧年):哲學家;中共旅歐支部創始者、周恩來入黨介紹人。任北大助教時參加新潮社。
1705946667
1705946668
葉聖陶(紹鈞):作家、詩人、教育家(並非北大學生)
1705946669
1705946670
此外,還有段錫朋、許德珩等沒有參加「新潮社」的其他北大學生。以上這些知識精英,後來政治態度和黨派不同,不少人先後還是陳獨秀和共產黨的對立面。黃侃在課堂上攻擊新文化時,傅斯年、羅家倫曾跟隨之。因此成立《新潮》社時,他們一度被陳獨秀懷疑是「奸細」,後來又成為國民黨的反共健將。這種在文化與政治兩個不同領域中的分分合合,是常見的現象。分有分的原因,合有合的道理,很難說誰是誰非。但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1705946671
1705946672
1940年蔡元培逝世,陳獨秀對此大發感言:
1705946673
1705946674
我在北大和蔡先生共事較久,我知道他為人也較深。一般的說來,蔡先生乃是一位無可無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時有關大節的事或是他已下決心的事,都很倔強的堅持着,不肯通融,雖然態度還很溫和;這是他老先生可令人佩服的第一點。自戊戌政變以來,蔡先生自己常常傾向於新的進步的運動,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長時,對於守舊的陳漢章、黃侃,甚至主張清帝復辟的辜鴻銘、參與洪憲運動的劉師培,都因為他們學問可為人師而和胡適、錢玄同、陳獨秀容納在一校;這樣容納異己的雅量,尊重學術思想自由的卓見,在習於專制好同惡異的東方人中實所罕有;這是他老先生更可令人佩服的第二點。
1705946675
[
上一页 ]
[ :1.7059466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