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51154
陳獨秀在領導中國大革命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但是,他不能對它作出理論上的概括和深刻的認識。於是,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論創造和對中國革命的領導地位,只得讓位於毛澤東。對中國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論創造和與此相聯繫的統一戰線策略,成了毛澤東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使陳獨秀離開中國革命主航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1705951155
1705951156
二、中國還有沒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及與此相聯繫的「工農民主專政」問題。托洛斯基認為,由於中國社會資本主義經濟佔統治地位、資產階級沒有革命性和農民的私有本性,中國不再有民主革命階級,「工農民主專政」的口號是「反動的」。
1705951157
1705951158
在中國,到底是城市領導(支配)農村,還是農村領導(支配)城市?陳獨秀和中國托派為一方,與中共一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並由此衍生出兩條根本對立的革命路線:一條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歐洲革命的傳統,即以城市中心、以工人群眾為主力的路線;一條是以農村為基礎、以農民群眾為主力,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路線。而前者的觀點,就是在這裏由托氏為他們規定的鐵律。當毛澤東在農村掀起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時,陳獨秀則完全離開了中國革命的主航道,在革命實踐上,再也沒有甚麼作為了。
1705951159
1705951160
托洛斯基為中國托派制訂的綱領,與中共的「六大」綱領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依然是一個極左的綱領。主要的區別是,共產國際和中共的綱領是:現在是兩個高潮中的低谷,而在「六大」後很快就走出了低谷,正在走向新的高潮,於是又開始準備發動全國性的暴動,以直接奪取全國政權,至少要奪取一省或數省的政權。托派則認為還是處在低潮時期,應該開展「國民會議」為中心的民主運動,推動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雙方都否定中國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誰也沒有想到,像中國這樣政治、經濟落後的國家,必須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政治上民主主義、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資產階級,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在這個階段中的進步作用是不能抹煞的。
1705951161
1705951162
顯然,托洛斯基主義是極左的理論和戰略。但是,在革命形勢估量和行動策略上,比較關照到現實,而決不盲動。所以,他為中國革命提出的路線是:現在處在低潮時期,即反革命時期,策略是退卻與防守,口號是要求開展國民直接參加選舉的「國民會議運動」,主要進行要求民主的合法鬥爭,在這個鬥爭中爭取群眾,等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到時就像俄國十月革命那樣,在各大城市發動武裝暴動,一下子奪取全國政權。
1705951163
1705951164
1705951165
1705951166
1705951167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
1705951168
1705951169
[1]鄭超麟:《回憶錄》,1945年手稿。
1705951170
1705951171
[2]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頁127。
1705951172
1705951173
[3]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頁131–137。
1705951174
1705951175
[4]《易禮容訪談記錄》(唐寶林記錄並整理,1983年7月16日),未刊稿。
1705951176
1705951177
[5]李立三:〈黨史報告〉(1930年2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中共黨史報告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頁266–237。
1705951178
1705951179
[6]周恩來:〈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171–172;毛澤東:〈學習與時局〉,《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頁961。
1705951180
1705951181
[7]鄭超麟:《回憶錄》,1945年手稿。
1705951182
1705951183
[8]李維漢:〈關於八七會議的一些回憶〉,《黨史研究》,1980年第4期。
1705951184
1705951185
[9]陳獨秀:《中國拼音文字草案・自序》,手稿,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資料室藏。
1705951186
1705951187
[10]鄭超麟:《回憶錄》,1945年手稿。
1705951188
1705951189
[11]藏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資料室。
1705951190
1705951191
[12]汪原放:《回憶亞東圖書館》(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頁130。
1705951192
1705951193
[13]〈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中共中央文件選集》(3)(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頁369、370。
1705951194
1705951195
[14]《周恩來選集》(上卷),頁172。
1705951196
1705951197
[1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3),頁448、449。
1705951198
1705951199
[16]中共中央內部機關報《中央政治通訊》,第14期,1927年12月。
1705951200
1705951201
[17]中共中央內部機關報《中央政治通訊》,第14期,1927年12月。
1705951202
1705951203
[18]參見楊纖如:〈喬年烈士有女天涯何處〉;苗玉:〈給黨組織的一封信〉;李文:〈我相認苗玉姐姐的經過〉,均載《陳獨秀研究動態》,第20期(2000年6月),頁26、27、28。
[
上一页 ]
[ :1.7059511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