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59463
1705959464
简直是幼稚!真不知道李平哪来的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把诸葛亮玩得团团转。
1705959465
1705959466
诸葛亮感到深深的悲哀。他不惜在刘备尸骨未寒之时就把李平送出权力中心成都,不惜断送东三郡和孟达的性命,又不惜玩弄诡计把李平骗到汉中,只是希望这位顾命大臣不要掣肘自己的北伐大业。然而机关算尽,最后却还是让李平摆了一道。
1705959467
1705959468
当然,这次退兵和李平的小把戏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就算李平不耍这一招诸葛亮也耗不了多久的。
1705959469
1705959470
但是下次呢?下下次呢?
1705959471
1705959472
诸葛亮终于决定下狠手了。
1705959473
1705959474
成都。
1705959475
1705959476
后主刘禅收到一份来自诸葛亮的奏折,义正词严地弹劾李平,把李平从刘备驾崩之后的斑斑劣迹一五一十地摆出来。最后,诸葛亮无不痛心疾首地说道:“这种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将导致国家的祸败!”
1705959477
1705959478
这话就说得太重了,任何人都能感觉到诸葛亮的愤怒,与此同时后主刘禅也很愤怒。他是个质朴的孩子,质朴的孩子都讨厌被人欺骗,而这个可恶的李平,恰恰同时欺骗了他和他可敬的相父!
1705959479
1705959480
啥也别说了,李平,滚蛋吧!后主一道诏书,李平被废为庶人。
1705959481
1705959482
诸葛亮和李平的恩怨,终于以诸葛亮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诸葛亮成了蜀国真正的、唯一的权威。
1705959483
1705959484
或许后人觉得诸葛亮这样做有失光明磊落,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这场蜀汉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中,没有人下狱,没有人被杀,没有人受牵连,连最终的失败者李平都只是被贬黜。
1705959485
1705959486
在残酷的三国时代,很难见到如此温情脉脉的权力斗争。
1705959487
1705959489
高手过招,真正的功夫在出手之前
1705959490
1705959491
祁山重新恢复了平静,魏军大营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将士疯狂喝酒、喧闹,发泄着此前心中的压抑,连司马懿都破例喝了不少酒,虽然还没醉,脸色却已经发红了。
1705959492
1705959493
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还是有人保持着清醒,军师杜袭和督军薛悌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告诫司马懿,等明年麦子熟了,诸葛亮肯定又会来,可是陇西的粮食已经完全见底了,到时候就恐怕连郭淮都“借”不到粮食了,所以,这二人建议,应该尽早从外面征调粮食,囤积起来。
1705959494
1705959495
司马懿脸颊红红的,眼神却依然矍铄,他很欣赏这两人的冷静,可惜看问题不够深远。
1705959496
1705959497
“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是铩羽而归,我料想他绝对不会再选择攻坚要塞了,肯定会想尽办法跟我们野外决战!”司马懿声音洪亮,确保每个人都能听见,“因此,诸葛亮下次入寇绝对不会在从陇西出兵,而是会选择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
1705959498
1705959499
在场诸将听了纷纷点头,诸葛亮急于野外决战的心思在这次北伐中就已经显露无遗了。
1705959500
1705959501
司马懿接着把头扭向杜袭、薛悌道:“诸葛亮每次都因为军粮问题功败垂成,所以这次,他肯定会全力积蓄粮食,然后再开战。我估计,没有三年时间,他是不可能再次出动的。”
1705959502
1705959503
有了这样的判断后,司马懿接下来的工作就从容多了。
1705959504
1705959505
首先,面对陇右缺粮的问题,司马懿的方针是与其到处征调粮食,不如征调种粮食的人,所以他上奏魏明帝,从农业大省冀州征调了大量业务娴熟的农民,让他们在上邦地区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1705959506
1705959507
这就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705959508
1705959509
安顿完陇右地区后,司马懿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他认为诸葛亮下次入寇的主攻方向——关中。
1705959510
1705959511
关中沃野千里,从不缺粮食,但是在司马懿的战略计划中,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战斗将会旷日持久,需要更多的粮食保障。所以,司马懿调集大量人力在关中地区兴修水利工程,先是在渭河平原上长达四百里的成国渠,又在临晋县一带兴修大型水库,确保粮食产量能够支撑一场消耗战。
1705959512
[
上一页 ]
[ :1.7059594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