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973306
1705973307
答:自然是需要激情的。当前这个世界,走在跟人类学的理想相反的方向上,你要是没有激情的话,你就觉得没有必要做这个。当今世界的一般理想,与人类学者的理想有鸿沟,你要在世界中谋得更好的出路,那最好跟人类学反着来,那样才能挣更多钱。但有钱不一定生活得更好,人类学家耗费了许多精力去论证这个观点。要做这项非同寻常的工作,人类学家需要高度激情。
1705973308
1705973309
问:在人类学中,批评非常好,但是我们用得很少,也没有好好用。实际上批评用得好的话,可以促进我们学科的发展、学习的深入。你是在批评之中成长的。人类学难道还怕别人批评?别人说你做得不好、不完善、不妥当、不够全面,你可以在别人的批评当中发展嘛!就这个问题你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
1705973310
1705973311
答:我当然有体会。这些年我受到了不少同仁的善意的批评,获得了许多教益。我是不是进步了我不知道,不过我特别相信,健康的批评起的作用是正面的,值得被批评者感激。不过,按我的理解,你刚刚所说的,好像更多的是针对整个学科的批评。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我们在批评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我们这个学科,我们要自我反思和批评,这样才能知道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而我们在人类学批评(critique of anthropology)方面,做得更是不够。我们的研究实际上也有积累,但是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提出的评论不够。最近一些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专家、建筑师的批评令我很感动。比如说,最近北京的一个记者把北京拆城的过程写得如此悲壮,收集的资料如此用心,让人感动。另外,一些老先生提出古建筑的保护观点,与人类学者有关人文世界的阐释是不谋而合的。他们说得很尖锐。拆城的历史,拆民居的历史,跟我们“继续革命”的历史是相关联的。这批学者有胆量在这个时代提出来,对社会的影响虽然是局部性的,但他们做的贡献是巨大的。费老故乡附近有一个叫周庄的地方,现在已经很混乱、很糟糕了,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新建筑在向它靠近。当时在盖新建筑的时候,同济大学的一个老教授,竟然躺在地上,说让推土机从身上轧过去,让我感动。可惜,现在已经为时太晚了。我说“很悲壮”,意思就是晚了。中国历史就这样被拆毁了。人类学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刚才提到了一点,不过让我感动的人并不多。人类学无论是对殖民主义,还是对西方中心主义,还是对国族主义,都具有一种批判的作用。我和蓝达居合译过一本书——《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这本书综述了有关做法。中国的人类学评论做得少,为什么呢?现在的政府也是希望“百花齐放”的,希望能通过评论把“改革”这个路铺平,做好了,是好事。难办的可能是有学者说的“知识分子的自我监控”,或者说“互相监控”,我觉得可能是这种监控压抑了我们自己的批评的声音。我们怎样找到一个办法,来使人类学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评论的渠道畅通,我觉得是亟须探讨的问题。学界以前谈的是“应用人类学”,现在这种东西基本上已成为人类学者在参与发展计划中寻求资助的一种手段,很难成为人类学评论。目前人类学评论不发达的原因,关键还是对学理的深层次把握不够。如果人类学学者已通过阅读和研究,形成了一种对学科的信念的话,那我们就不会随便放弃某种观点,附和时代。但是,我们可能还没有形成这种信念。当然这也不是说要有一种支配性的语言,而是说至少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共同信念。
1705973312
1705973313
问:你在北大教授社会人类学,我们知道,北大社会学发展得比较快,你觉得我们应从中汲取什么好的经验呢?
1705973314
1705973315
答:这有些历史背景了。社会学的实用价值是被认识得比较快的,人们对于民族研究的实用价值的认识也发展得很快。但你一提到“人类学”这三个字,人家就会怀疑这个东西是培养管人事的人才呢,还是培养一些好玄想的哲学家?这个谁都说不清楚,包括学生,现在也把握不清到底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出来有什么用。对社会学的重视向来是自然的事,社会学也因此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中,费孝通是主要当事人。当时中央领导请费先生把社会学搞起来,他老人家就搞了,社会学发展势头比较好。可是,单谈学科的膨胀也不是办法。几年前,费孝通提起社会学学科重建历程时,提出“补课”一说,就是说中国20年来社会学的发展是“速成”的,是没有很好的基础的,所以到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补课”。你刚才说社会学比人类学发展快,我觉得快有快的问题。“改革”初期,人类学在南方是作为一种民间运动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学科提倡者创造了一种氛围,他们还往北方推广这种氛围。但相比社会学而言,人类学得到的政府关注还是比较少。实际上,我们谁都没有对我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力量进行过比较研究,所以没法得出结论。不过,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一样,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得到政府的关注,才能发展。现在人类学为什么没有得到关注?前面说到了一些原因,原因可能还有很多,比如,社会学的声音比我们多元。社会学中有一些学者专门从事调查研究,还有另外一批人是“名嘴”,很会讲话,在媒体上的发言很尖锐,针对时势,对大众了解社会学是有推动作用的。相比而言,我们人类学不是这样的,比如“名嘴”少,我们对社会问题也不如社会学家那样敏感。
1705973316
1705973317
问:你的那本《人类学是什么》,很多同学都看过。
1705973318
1705973319
答:写得不好。
1705973320
1705973321
问:后面部分跳跃性太大,前面写得很好。你应用更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我觉得你没有这个归纳。那你今天能不能在这里归纳下人类学究竟是什么?
1705973322
1705973323
答:在西方社会中一般人的认识很简单——社会学研究自己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别人(特别是异族)的社会。如果你见到一个美国来的学生,你问他社会学与人类学有什么区别,我敢断言他一定会说:社会学家都是研究美国的,而人类学家是研究美国以外国家的。一般人的印象不一定准确,但至少目前的状况的确是这样的。我认为,在中国,要建立人类学,先要有一种他者的眼光。这在方法论上有意义,它鼓励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世界。
1705973324
1705973325
问:我觉得人类学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包括所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人类知识的基础。很多人类学家本身不是从人类学出来的,而是搞实验的、搞化学的、搞医学的,人类学最早的古典进化论是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的,后来的新进化论只是技术化了。现在分子人类学和医学人类学都在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东西,包括将来我们的生物化学,这是纯粹化学。但是现在的化学和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太密切了。这两天媒体关注的“苏丹红一号”真是到处都有了,起初中国没有查到,现在麦当劳有了,肯德基也有了,都是用亨氏的辣椒酱,那不是说明问题来了吗?现在又说塑料保鲜膜接触食品也是致癌的,那怎么办?昨天我太太听电视里面讲,那微波炉就是用保鲜膜来搞的,那不是不敢用了?化学人类学今后可能还要发展,它涉及人类行为。又比如白色污染,不是化学的吗?物理也是一样,包括机器人出现的话将来会怎么样?它对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人类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就因为它是基础,别的学科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要找人类学来解决它们的问题。
1705973326
1705973327
答:知识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人的特点就是有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说人类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那也没错。你后面讲到的情况很重要,现在有一种“后人类状况”的说法,意思也许就是说人类即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逐渐在支配人类自己,包括克隆人,给我们的社会形态即将带来的挑战是巨大无比的,食品方面,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我认为,克隆人的最大历史破坏性,就是使社会的组织基础——亲属制度失去原来的重要性,而转基因食品会改变农业的性质,使人更加远离自然界。再比如,同性恋能使性与生育彻底脱钩。今后怎么发展,还不知道,机器人的挑战更大。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1705973328
1705973329
问:这些的确值得我们关注。
1705973330
1705973331
答:人类学家实在应当关注诸如此类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比如上面说的转基因,有关它的讨论很多,人类学者可以研究转基因对人类食物结构的挑战。人类学研究过狩猎—采集社会,研究过食物生产社会(农业社会)。转基因与这些社会形态有何不同?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有关这种食物生产方式的众多讨论,也值得我们梳理。另外,中国到底要不要接受“克隆人”?接受什么程度的“克隆人”?接受后会有什么影响?海外的情况如何?人类学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我们不是生命伦理学者,也不是生物技术研究者,但人类学的眼光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研究这些东西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看待它们的方式,通过这些研究,来提供跟科学家不同的见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性很强,人类学家则注重解释和辩论。对于人文世界的生态,人类学家保持着某种敬畏之心,这是特别可贵的。什么是人文世界的生态?我以为正如张光直先生在研究中国文明史时说到的,中国文明史的绵延性代表的大多是非西方、非近代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现在是“非主流”的,但我觉得不能丢了。我们在20世纪之所以失去了众多东西,就是因为丢了这种绵延性。人类学也一样,不能丢掉这种绵延性,丢了就完了,以后学生就会都去考那些生命技术学,舍弃人类学。
1705973332
1705973333
问:我很同意站在人类学的立场去关注新技术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1705973334
1705973335
答:是啊,这点特别重要,因为别的学科不太关注。
1705973336
1705973337
问:还有转基因问题,现在国外产品都明确标示出哪种食品是转基因的,哪种不是。我们中国就不标出来。我们现在搞的转基因食品究竟对人体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包括现在水稻都有转基因的了。有些搞这个技术的人,就希望成功,搞成功就推广,以后食品就全部是转基因的,种的大米都不是农业生产的;有人说掌握这个技术、掌握这个公司,将来发财了,就是他们的钱。这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人类学者,应关注它对人类的影响,关注人怎么去应对这种新东西。搞技术的总是希望他的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这样才赚得越多,个个都是大老板。关于这个你能不能再谈谈?
1705973338
1705973339
答:这个我懂得太少,讲不出什么。
1705973340
1705973341
问:没关系,没关系,我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学人类学专业从硕士读到博士,我觉得你是“土鳖”加“海龟”,有双重身份。我自己也在学人类学,始终在学习,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学力上、精力上、背景上都比较薄弱,我现在又要教学生,带硕士,带博士,因此有一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想问您:很多学生都是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人类学入门的“门”到底在哪里?
1705973342
1705973343
答:中国人类学基本没有“门”,如果有,那基本上就是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我们目前还没有完整建立起人类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学也还不够完善。在当前情况下,从研究生开始去定义人类学的门槛,学界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编教材,开讲座,做田野调查……
1705973344
1705973345
问: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学人类学的“入门”。
1705973346
1705973347
答:噢,是怎么学吗?问题很大。在美国,人类学博士学位大概要7年以上才能拿到;英国的也不短,英国理科是很快的,文科却是最久的,基本要5年。所以,按国际上的情况,“入门”其实不易。在英美读人类学,学分跟其他学科都一样,但人类学研究生要读的书,要广泛得多。其他学科要读的社会理论和历史,学人类学的也要读,但学人类学的学生还要读一些其他学科不读的东西,而且一般研究生还要做一年以上时间的田野调查。外国人研究异文化,需要2年,其中第一年是习惯当地语言,第二年才是做田野工作。这些都过来了,学生还要写博士学位论文,需要一年以上。之后,这个人才叫“人类学者”。要称“家”的话,我们国内的要求更高。我的意思是说,在国际上,人类学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可是这个学科又很麻烦,它让人觉得门槛高没什么用,对不对?不过,外国人这么想的人很少,他们还是靠兴趣学习,教育体制也比较灵活。相比而言,国内定义“人类学门槛”要低得多,我们很简单,就是研究生考试,考进来了就培养,毕业出去了就随你便了。
1705973348
1705973349
问:那一个初学者学这门学科、这门知识需要怎么学呢?
1705973350
1705973351
答:读一些经典的社会理论,这是第一步。如果不读的话,调查也许是费力气的;如果读了的话,他做的民族志调查会好些。在调查以前,更要读人类学经典。民族志调查,是人类学的成丁礼,要做一段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在别人的生活当中找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所谓“别人”,是广义的名词,不一定指的是外国人,当然外国人更好,更易让我们产生好奇心,有助于研究。第三是要学会书写,人类学家实际上又要是个作家,你要“写文化”,这里“写”字是关键。读、走、写,三种手段要结合在一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结合失败的例子。人类学大师都可能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师,马林诺斯基、米德、列维-斯特劳斯这些人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很牛啊,列维-斯特劳斯在世界文学上应该是前100名的,这个不容易啊。我的意思是说,其实人类学门槛很高,像我这样不能很好地将读、走、写结合在一起的人,只有在门槛低的情况下,才被称为人类学家……
1705973352
1705973353
问:你太谦虚了。
1705973354
1705973355
答:不是,非常遗憾,我说的是真话。我觉得费老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观点、田野调查、散文,都很精彩。
[
上一页 ]
[ :1.7059733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