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7639e+09
1705976390 答:我比较爱好古体诗文,从青年时代就学习写作,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在《诗刊》、《诗词》、《陕西日报》、《陕西师大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数十首作品。我应邀撰写碑文、祭文的事情有多次,例如1999年应陕西省海外联谊会之邀,参与了黄帝陵立碑纪念的碑文撰写工作;2001~2006年应陕西省黄帝陵祭陵办之邀,承担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所用对联或祭文的撰写工作;2004年应长春国信投资集团之邀,撰成《长影世纪村记》(碑文),同年应咸阳市政府之邀,撰成《咸阳湖记》(碑文),应首届华清池黎园文化论坛组委会之邀,撰成《梨园弟子祭祖文》;2009年应西安市政府之邀,撰成《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记》(碑文);2010年应陕西省黄帝陵基金会之邀,撰成《2010年重阳节陕西台湾共祭轩辕黄帝》(祭文)及《颂词》。我写的碑文或祭文自知距大雅尚在天壤之间,只是献芹补缺而已。其中《咸阳湖记》比较短小,录示如下,供指瑕斧正。
1705976391
1705976392 咸阳乃百世名都,南依渭水,北控九嵕,山水俱阳,雄居关中。渭水擅万物之美,穿峡出谷,汇纳泾洛,宛若游龙,直奔关东。昔后稷教民稼穑,文王修德西岐,子牙垂钓磻溪,穆公泛舟救晋,孝公弃雍迁都,始皇一统天下,事每关乎渭水而业多举于咸阳。试看五陵春草,上林秋桐,因渭水而增色;项羽叩关,刘邦入秦,借咸阳而成名。古渡落日,送别多少征夫过客;渭城朝雨,迎来无数壮士英雄。故知渭水悠悠,利兴百事,商旅必由通九州;咸阳巍巍,天赋形胜,自古繁华帝王家。
1705976393
1705976394 呜呼!风流俱往,岁月峥嵘,历史长河照辉煌。观今日名城重塑,更喜古都新貌胜汉唐。一湖碧波平地出,千亩秀色映雁行,兰池章台,甘泉阿房,临街全然秦苑气象;荻叶芦花,紫荆海棠,夹岸尽是江南风光。云销雨霁,长虹卧波,咸阳桥下舟迷津;雾起风生,飞阁流丹,咸阳楼上歌飞扬。垂钓湖滨,水深而鱼肥;采莲荷塘,藕嫩而荷香。杨柳依依,群莺绕树乱飞;蒹葭苍苍,伊人隔水可望。登高极目,万绿丛中点点红;把酒赏月,长笛尽处是蛙声。君不见,千年渭水浊复清,似曾相识燕归来。君不见,咸阳古渡今又现,朝朝暮暮人如海。颂曰:一望平湖解百愁,红墙绿柳胜瀛洲。咸阳古渡人如织,秦苑新宫歌满楼。十里花香四水曲,千村果熟五陵秋。沧桑欲问缘何事,禹绩随波天地流。
1705976395
1705976396 问:谢谢胡教授,这次访谈就到这里,欢迎您有机会来我校做客。
1705976397
1705976398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705976399
1705976400 [1]秦红增(1967~ ),陕西合阳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广西南京,邮编:530006。
1705976401
1705976402 [2]胡安顺(1949~ ),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语言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音韵学和古典文献学研究。陕西西安,邮编:710062。
1705976403
1705976404
1705976405
1705976406
1705976407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2005~2015) [:1705972504]
1705976408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2005~2015)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一代人
1705976409
1705976410 问/王小璐[1]答/风笑天[2]
1705976411
1705976412 摘要: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风笑天教授作为第一批介入这一领域的学者,追随着一代独生子女成长的轨迹,已经在这一领域中持续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独生子女的教育、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障等诸多方面,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他特别指出,针对伴随社会变迁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我们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以多学科的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他们自身的发展,考察与他们的家庭有关的问题,考察他们与整个中国社会有关的诸多问题。
1705976413
1705976414 关键词:风笑天;独生子女
1705976415
1705976416 问:风老师,您好!作为学生来对您进行访谈,一时竟不知从何谈起。不过我注意到,您自1990年取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以来,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独生子女研究、社会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其他家庭、人口方面的研究。这是不是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您主要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呢?
1705976417
1705976418 答:的确是这样。前段时间我也对自己已做的一些研究进行了整理,发现我在这三个主题方面所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各占1/3。关注独生子女是因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其后我也一直注意观察独生子女的发展;关注社会研究方法是因为我在教学和研究中经常涉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探讨,这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而其他的如生活质量、三峡移民等研究是这两个大的领域之外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较为分散的研究主题。
1705976419
1705976420 问:这样说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独生子女研究是您的研究工作中最为连续的主线?能否介绍一下您最初进行独生子女研究的缘由是什么?
1705976421
1705976422 答:对独生子女的关注要从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说起。我的博士生导师是袁方先生,当时他对我说:独生子女是个值得研究的主题,你就研究独生子女吧。事实上,独生子女问题的确值得研究。我曾经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发生了两大历史事件:一是改革开放,二是人口控制。在这两者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特别是其中的独生子女们,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我们既不能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评价他们,也很难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他们所要经历的成长之路,而是只能通过实证的研究去发现。
1705976423
1705976424 但当时国内对独生子女有限的一些研究,多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为主,基本上都是在微观层面探讨独生子女有何特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教育,还没有扩展到与独生子女现象密切相关的社会大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所存在的缺陷。而在西方,虽然也有学者对独生子女展开了研究,但他们往往是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儿童甚至是问题儿童来看待的,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的健康问题、智力问题、性格特征和社交生活等方面。
1705976425
1705976426 因此,综合上面所述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以及当时的研究状况,我认为,我可以而且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独生子女加以研究。可以说,是历史把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推到了我们面前,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1705976427
1705976428 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独生子女被大家戏称为“小皇帝”、“小太阳”,认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儿童。您对此是怎样看的呢?
1705976429
1705976430 答:“小皇帝”、“小太阳”主要指向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反映的是独生子女家长(包括父母和祖辈)在日常生活中溺爱孩子,以及在智力发展上望子成龙、拔苗助长、期望过高的现象。它既涉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
1705976431
1705976432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谈谈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因为认识和了解独生子女家庭的状况和特征,是我们理解独生子女与社会之间种种关系和种种独生子女现象的前提。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湖北5个城市(武汉、黄石、沙市、仙桃、云梦)的15所小学1342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80%左右都是仅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且与其祖辈家庭保持着单独居住、频繁往来、同地而处、分而不离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的中心出现了向子女倾斜和转移的趋势:一方面,孩子自一出生就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中心;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消费明显偏重于子女。
1705976433
1705976434 毫无疑问,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的这些变化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产生了影响。首先,父母的家庭角色从抚育者和教养者向教师、合作者和大伙伴等角色转移,亲子关系更趋紧密和平等。就小学教师而言,他们也普遍感到自己的角色、职责、任务和工作发生了改变。比如,与独生子女家长的角色中增加了教师角色成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学教师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家长角色的成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不光要对学生在校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管理和教育,常常还要对学生在家中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管理和教育;不光要管理和教育学生,常常还要管理和教育家长。在与学校及教师的沟通上,家长也比以前更为主动了。还有,在学校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兴趣班和业余班以及针对家长的家长学校应运而生。
1705976435
1705976436 但是,这些家庭及教育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存在更多的问题。我在对湖北5个城市的调查中,请家长对反映学生性格的10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以测定独生子女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同时,我将这种评价与非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子女的评价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父母眼中独生子女的形象并不具有比非独生子女差,他们无论是在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在学习、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方面,都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其中许多方面(如学习和思想品德)还明显优于后者。所以,对于独生子女的各种消极看法,我是持反对意见的。
1705976437
1705976438 问:您刚才介绍的是独生子女早期的一些表现和特征,那他们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是否有一些新的变化呢?
1705976439
[ 上一页 ]  [ :1.705976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