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979057e+09
1705979057 老同志们认为张维教授是一位正直的挚友,是可以共患难的真正的朋友。他们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张维夫妇留德期间,曾居住在哥廷根著名物理学家波尔(R. Pohl)家中,波尔为人正直,坚决反对纳粹。波尔曾将生平积蓄购置了0.75千克铂,因战乱唯恐有失,在张维夫妇回国时,托付他们带回中国保存,以期有朝一日作为儿子的生活费,并郑重声明,由于时局与今后遭遇都变幻莫测,这些铂如有遗失绝不要求赔偿。张维夫妇感其为人与托付之诚意,毅然承诺下来。回国后10多年,因中国与联邦德国长期未建交,通信断绝。直到1958年民主德国一位教授访华,他们得悉他熟悉波尔教授并有来往,就托他将铂带给波尔并向组织作了汇报。为此,波尔十分感激。但是,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张维却因此而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受审查,直至“文革”以后才得以平反。也是在“文革”中,蒋南翔被打成清华大学头号“走资派”,被送铸工车间劳动直至1974年10月,许多以前与他共事的干部都要与他“划清界限”,避之不及,但张维却敢于去蒋南翔的住处看他。
1705979058
1705979059 张维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平易近人,从不以大教授自居,几十年来自觉地按照一个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当他已80多岁高龄到美国访问3个月期间,还认真地给校党委与校长写信,详细报告自己的工作情况,许多青年党员都十分感动。
1705979060
1705979061 张维先生毕生奋斗,为我国科技、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几代高级技术人才,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尊崇“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祖训,坚持他自己的座右铭“理论联系实际,服从工作需要”。他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深入工程实际的科学研究作风,热心扶植后辈的高尚品质,正直而又宽厚的长者风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1705979062
1705979063 (薛明德,任文敏,黄克智)
1705979064
1705979065
1705979066
1705979067
1705979068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705978079]
1705979069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张维教授简历
1705979070
1705979071 张维教授简历
1705979072
1705979073
1705979074
1705979075
1705979076
1705979077
1705979078
1705979079
1705979080
1705979081
1705979082
1705979083
1705979084
1705979085
1705979086
1705979087
1705979088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705978080]
1705979089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张维教授传
1705979090
1705979091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705978081]
1705979092 第1章 张维教授生平
1705979093
1705979094 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1705978082]
1705979095 1.1 家庭与少年时代(1913—1928)
1705979096
1705979097 张维,字以纲,1913年农历5月22日生于北京市,父亲张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供职于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做河南巡抚宝棻的家庭教师。张家诗礼传家,祖籍直隶省(今河北省)清源县(今保定市),家族以“遂初堂”为名,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家训。张壎的曾祖父为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在四川省江津县为县官,任满后北归,自此全家迁至北京定居。张维父张壎字伯英,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先在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先生门下治学。1898年光绪帝“戊戌变法”时,设立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停办。1902年12月17日学堂恢复,吴汝纶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译学馆,张壎及其弟张瑾(字仲苏)曾为译学馆的学员。光绪三十年(1904年),满清贵胄宝棻主持开办“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这是清朝末年时早期的新式公立学校之一,张壎应聘至该校教书。后宝棻任清朝河南巡抚,张壎随往。张维的二叔张仲苏1905年由京师大学堂选派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攻读法律,与他同在该校的还有1906年赴德的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同学顾孟余(顾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铁道部长、交通部长等)。1913年张仲苏学成归国后在留德同学蔡元培的举荐下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佥事、京师学务局局长、河北省教育厅长。1927年8月,在蔡元培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国民政府正式将德国人撤出后的同济大学改为“国立同济大学”,并任命张仲苏为首任校长,当时同济大学以工科与医科为主,在中国各大学中该校与德国的关系最为密切。1929年张仲苏北归,任河北大学校长。所以,张维的父辈是满清王朝末年国家既有内忧又受外侮时,逐渐受到西学影响的儒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张维一方面受到从小要知书达理、诚信宽厚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从他的二叔处又接触到西方,特别是德国先进科学技术思想的影响。
1705979098
1705979099 张壎21岁时娶河北任丘籍琴友为妻,张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其大姐比张维大14岁,大哥张度字泽纲,比张维年长9岁。1916年,张维刚3岁时,父亲张壎突然病故,从此,张维就只能依靠父亲的积蓄,随母亲籍琴友和年长的兄姐清苦度日。1917年,大姐张玉茹从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师大女附小(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谋得教职;1920年,张维也由北京旧帘子胡同市立小学转入北京师大女附小三年级学习。在这里,张维和他一生的好友钱学森成了同班同学,两人一起比着做数学难题,下课后一起玩。著名的钱学森少年时玩掷纸飞镖的故事,就是张维1991年在庆贺钱学森80寿辰的文章“同窗、同行、同志”[1.1]中回忆他们的儿时友谊所记载的。
1705979100
1705979101 1922年,9岁的张维和钱学森都转入北师大附小(即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开始读高小,那时邓颖超在这个小学当老师,电影《城南旧事》即以这个学校为背景。钱学森比张维年长两岁,这时就跳了一级,两人不再同班。但钱学森却和张维家世交之女、张维称为“三姐”的陆士嘉(原名陆秀珍,比张维年长两岁)成了同班同学。
1705979102
1705979103 这一年暑假,张维的大哥张度考上了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张维遵母命随着哥哥兴冲冲地去二叔家报告这个喜讯。1922年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侵略。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控制着中国东北的全部铁路和胶济铁路,占据着总工程师、交通经理和总会计师等所有的高级职位,把它们当作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老百姓处处感受到外国人趾高气扬地凌驾于中国人民头上的耻辱。所以,张瑾对于侄儿考上这座当时中国著名大学的工学院非常高兴。他连声称赞道:“好!好!国家振兴,全靠科技人才,特别是实用学科的工科和医科。我常常后悔当初在德国学了法政,没有学工科。你能够考上这座著名大学的工科,可算弥补我的心愿了。”张度忙说:“谢谢二叔这么些年来对我们的帮助。”张瑾又说:“你的这个学习机会,得来不易呀!大哥去世得早,大嫂省吃俭用,供你们上学,多困难哪。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学有所成。将来能够好好孝敬你母亲,好好报效国家。”二叔关于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一席话,给少年张维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学工科,有实际本领,会造机器、会修桥筑路才能强国的概念也在这个9岁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张维的大哥在北洋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去国外留学的机会,担负起了帮助母亲抚育弟妹们的责任,这是使张维终身感念的。
1705979104
1705979105 1924年,11岁的张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此时,他的儿时好友钱学森和“三姐”陆士嘉已在该校,比他高一年级。3年后,张维又考入该校理科班学习一年。北师大附中是当时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校长林砺儒先生(同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亲自教授伦理学,解放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的办学理念是:“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决非何种职业之准备。”学校以“诚、爱、勤、勇”为校训。
1705979106
[ 上一页 ]  [ :1.705979057e+09 ]  [ 下一页 ]